辛阿救(1886年3月—1928年8月),臺灣臺北知名的廟宇石匠,籍貫福建惠安湖埭[1]頭村,祖籍福建晉江(今晉江市羅山街道)[2]。當代人又稱其為辛救或為救司,有時又被寫為辛亞救,以善刻廟宇龍柱聞名的石雕頭手司傅,日治時期初期從福建來到臺灣工作[3]。新竹城隍廟三川殿後檐口龍柱(1924)、八里天后宮三川殿前檐口龍柱(1927)都可見到「台北人辛阿救彫」的石雕落款[4]。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曾與名匠張火廣在八里天后宮拼對場。
1886年3月生於福建惠安湖埭頭村,辛氏為村內大姓,佔全村人口三分之二以上。自古村民即以打石為業。
1919年同鄉的大木匠師王益順應邀來臺重修艋舺龍山寺時,自家鄉惠安邀請多位木匠、石匠與泥匠一起前來工作。因聞辛阿救擅長雕刻龍柱,乃敦聘辛阿救與辛金賜為龍山寺正殿雕刻龍柱。辛阿救所雕的蟠龍八角柱,柱身包含人物及水族,龍身翻轉及腳爪之架勢頗具特色,為後人所不能及[5]。
1928年8月辛阿救逝於台北新莊。
1915年雕作苗栗獅頭山勸化堂正殿龍柱
1919年雕作台北萬華龍山寺龍柱(二次大戰燒毀)、竹南中港慈裕宮。
1921年雕作台中豐原慈濟宮。
1922年雕作新竹北埔姜氏家廟。
1923年根據龍柱風格研判雕作台北劍潭古寺,
1924年雕作、後龍慈雲宮、新竹城隍廟三川後檐龍柱、臺中林氏宗廟三川後檐龍柱;根據龍柱風格研判雕作桃園南崁五福宮。
1925年根據龍柱風格研判雕作桃園景福宮、北斗二林仁和宮(今彰化縣二林鎮)、臺南西螺(今雲林縣西螺鎮)崇遠堂。
1926年雕作八里天后宮三川前檐龍柱(與張火廣對場作)
1927年根據龍柱風格研判雕作中和福和宮。
辛阿救為辛阿老之次子,辛家三代包括父親辛阿老(1840~1906)、兄長辛阿水(1870~1914)皆為石匠。研判其父辛阿老於清同治年間即來台修建北埔慈天宮,後並定居於此,辛阿水和辛阿救也於日治時期初期來臺工作。 辛阿水為日本崇正會創始人邱進福(辛姜錦塐)之父[6]。 辛阿救娶妻林新妹,長子辛火炎(1912~1949)也承其衣缽為石雕的頭手司傅。辛火炎娶妻陳蕉妹,卒於花蓮,得年37歲[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