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榮(1961年11月12日—),臺灣無黨籍政治人物、財經學者,生於高雄市田寮區七星里。現任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金融學院院長、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曾任財政部部長兼任中央銀行常務理事、財政部政務次長、臺北市政府財政局長、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國立臺北大學教務長、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主任、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研究員等職。
著有《戰後二十五年(1945-1969)間臺灣個人綜合所得稅制的變革與啟示》等多篇學術論文著作,為國立臺北大學特殊貢獻獎傑出校友。
先祖原居住於現今之高雄市湖內區太爺里,於清朝因故遷居至現今高雄市田寮區田寮里四塊厝。蘇建榮生長於高雄田寮區七星里牛路彎,與前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同鄉,其父親分別於高雄縣立田寮國民小學與田寮鄉新興國民小學任教,並在阿公店水庫上游向國有財產局承租了一塊旱地,靠著小學老師的薪水及種植農作物養活一家13口,家境清苦。
排行老八的蘇建榮,上有6個哥哥、1個姊姊,3個妹妹。為貼補家用,自小就跟哥哥一起打零工,幫忙鄰居放牛、放羊。隨著哥哥陸續退伍並找到工作,家中經濟開始好轉,在他國中畢業時,舉家搬到高雄岡山區,父親靠著貸款買下一棟房子,自此一家才真正有了棲身之所。
在窮困的環境下,眾多兄弟姊妹中,只供蘇建榮一人北上念書,他則苦讀考上東吳大學經濟學系、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為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爾後在碩士論文指導老師許松根教授及口試委員張慶輝教授的推薦下出國深造,取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2]
1987年8月,蘇建榮進入當時甫成立的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擔任由張慶輝教授為召集人的所得稅組助理研究員,當時包含許松根教授、前閣揆林全、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中研院朱敬一院士與中經院曹添旺董事長等人,都是該組的成員,而當時主任秘書就是財政部前部長張盛和。在這樣的機緣下,蘇建榮從經濟領域轉向財政界,從此走上財政學者的道路。
取得博士學位返台後,蘇建榮進入學術圈,先在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擔任副教授,爾後於母校中興法商(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任教長達十多年的時間。其間,2000年2月國立中興大學臺北法商學院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除專任財政學系教授,先後兼任財政學系系主任、臺北大學教務長及公共事務學院院長等職,專長領域為財政理論與政策、租稅理論與政策,長期致力於租稅政策與制度、財政政策、財政劃分與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2002年發表《減稅、舉債與政府財政》學術論文。[1][3]
2012年,當選第五屆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接替周育仁教授出任院長,直至2014年因出任政務官臨時請辭,剩餘任期交由顧慕晴教授以副院長代理院長身份完成。
台北市長柯文哲透過遴選,延攬蘇建榮請其擔任臺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蘇認為作為財政學者應該要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故於2014年12月接下此重擔。剛上任時因房屋稅調升,稅收與設定地上權的收入增加,多餘的錢有兩種處理方式,第一是歲計剩餘,放在公庫要編預算時可用;第二是還債,柯文哲上任時,台北市的債務多達新台幣1,469億元,往年政府都是每年編66億還債。蘇建議如果市府有多餘的錢應優先還債,因債務一年產生的利息高達20-30億元,如果可以拿去還債,未來有重大建設也能增加舉債空間,使其任內第一年就創下幫北市府減債160億元紀錄,也是柯文哲引以為傲的政績之一。[4][5]
2016年,應準閣揆林全、準財政部長許虞哲等人之邀,接任新政府財政部政務次長。[6]
蘇建榮擔任發言人角色,負責政策溝通的任務,他首開先例,不定期率財政部各單位首長召開媒體茶會讓記者發問,學者性格的他,也不時化身「蘇老師」,親自為記者解釋財劃法修法始末,積極落實蔡英文總統「最會溝通政府」的主張。[1]
2018年7月16日蘇建榮出任部長,上任後重新檢視前部長許虞哲承諾提出的所得稅法,他發現經歷2018年初稅改後,綜合所得稅的稅基已變得十分脆弱,於是在9月20日宣布決定放緩第二波扣除額,將重新檢視各項扣除額必要性與合理性。蘇指出,去年底第一波所得稅稅改,今年已大幅提高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身心障礙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等四大扣除額額度,使得綜所稅稅基只剩百分之廿四,若再擴大扣除額項目或金額,綜所稅稅基將變得「非常脆弱」。[7]
2022年12月25日離任財政部部長一職,歸建台北大學[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