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英語:Cholecystitis)是指發生於膽囊的炎症[8],症狀包括右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偶有發燒。多半在急性膽囊炎之前會有膽絞痛的症狀。但膽囊炎造成的疼痛會比一般膽絞痛的時間要長,膽囊炎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常會有反覆發作的情形[1]。急性膽囊炎的併發症包括有胰腺炎、膽總管結石(英语:Common bile duct stone)、或是上行性膽管炎[1][8]。
急性膽囊炎有90%以上是起因於膽囊管(英语:cystic duct)被膽石阻塞[1],而造成膽石的風險因子包括口服避孕藥、懷孕、家族中有膽石病史、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快速體重下降[4]有時則是因為血管炎、化學療法,或是正在重大創傷或燒傷的復原期間[9]。膽囊炎是由症狀或檢驗發現,通常再經過腹部超音波確診[5]。
治療通常是盡可能在24小時內,以腹腔鏡移除膽囊(英语:Cholecystectomy)[7][10],建議在手術當中拍攝膽管[7] 在手術中多半會使用抗生素,但這其實較具爭議性[5][11],在無法及時進行手術或個案較為複雜時才建議使用[5]。膽總管結石可在術前透過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英语:ERCP)移除,或是在手術當中移除[7]。手術很少見併發症[4],若是無法進行手術者,可嘗試膽囊引流術(英语:Cholecystostomy)[5]。
已開發國家的成年人約有10%-15%有膽結石[5],較常見於女性,並較好發於40歲過後,也有某些族群的人口較容易罹患膽結石,例如美國原住民當中有48%為患者[4]。在所有膽結石的患者當中,每年有1-4%發生膽絞痛,若未接受治療,則約有20%膽絞痛患者會罹患膽囊炎[5]。在移除膽囊後的情形多半良好[4]。若沒有治療,可能會有慢性膽囊炎[2]。膽囊炎的英文Cholecystitis源自希臘文的cholecyst-(膽囊)及-itis(發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