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极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红山文化以北京为中心。因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約五千至八千年前,持续时间約两千年。该文化最早由日本學者鳥居龍藏于1908年发现,在1924、1930和1935年由日本考古学者进行了连续发掘。
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5400)、新乐文化(公元前5300~4800)以及赵宝沟文化(公元前4500~4000),红山文化之后是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1000)。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红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进入繁荣期;晚期距今5500~5000年,红山文化进入鼎盛期。
紅山文化位于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衔接地带,分布范围包括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重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赤峰蜘蛛山、赤峰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窝子、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城郊、围场下伙房、敖汉下洼、奈曼旗、锦西沙锅屯、阜新胡头沟、阜新福兴地、喀左东山嘴、喀左新营子、牛梁河、朝阳十二台营子、北票白石水库、康平城郊、小河沿等。[1]
红山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东北3公里红山北麓。红山遗址群有红山文化居住地遗址2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2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叠压文化居住遗址2处,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棺墓地2处,日本人1935年发掘的红山后遗址1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1956调查和试掘的山前遗址1处。[2]
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红山遗址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遗址群,距今5500年左右。
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有明確宗教遺跡的只有紅山文化,其中尤以1983年在牛河梁遗址發掘出的女神廟為代表。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村[3]。1986年发现,1988年、1989年、1991年先后三次发掘。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村。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发掘,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紅山文化的年代,大約距今六千多年,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不但有深葬的习俗,更有火葬和天葬的习俗。[4]
以農業、飼養家畜和狩獵、採集野果為生。生產工具有不同的類型,包括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農具數量甚多,有石耒耜、石犁、石鋤等。
紅山文化的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沙灰陶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夾砂的劃紋粗陶用來盛載食物。此外,還有發現一些孕婦陶像。紅山文化並未有發展出與仰韶文化近似的彩陶文化,反而與當地較後期的龍山文化黑陶的造型有點近似。紅山文化有位於河岸草原的遺址,祭祀地點與墓地則位於山丘及林地。在祭祀遺址發現有逼真的動物及女性泥塑,由女性塑像顯示當時可能為母系社會。[5]
動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豬、虎、鳥、龍、龟等形狀為主,工藝水平極高,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紅山文化的玉龍造型简洁优美,极富艺术性,與後期的盤龍、紋龍等相比顯得十分原始。商代妇好墓中也发现了造型相似的环形玉龙,其造型与甲骨文中“龙”字亦及其相似。在當時,對「龍」的崇拜遍佈各個地區,說明上古中國各地的文化亦存在重要的共同之處。
红山玉龙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整体呈C字型。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头部类似野猪,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背部有类似背鬃的形状并上翘,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當時亦生產經過打磨石器,帶有幾何裝飾圖形的紅陶、灰陶等。由於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大多沒有表面裝飾,因此紅山文化經過雕刻及裝飾的玉飾特別引人注目。紅山玉器主要為各種動物形狀、玉珠、玉戒、吊飾、玉璧等。[5]
磁山6000-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