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法租界(法語: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Hankéou[1]),是近代位于汉口的五国租界之一,亦为四个在华法租界之一,由法国于1896年开辟。开辟初期面积约187亩,经过扩张后面积达485.685亩。虽然法租界设立之初在汉口五国租界中面积最小,但其距离大智门火车站最近、商贸繁华,是汉口的娱乐区[2]。抗日战争期间法租界成为日占区中的“孤岛”,终于1943年移交汪精卫国民政府。
1896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与清政府簽訂“漢口法租界租約”,在漢口設立法国租界,面積約187亩。漢口法租界与漢口俄租界于同年設立,俄、法兩國租界選在同一地區,俄占三分之二,法占三分之一[3]:10-11[4]。
1900年,大智门火车站在法租界西侧不远处动工,时任法国驻汉领事玛玺理(法語:Chassain de Marcilly)随即开始不断向清廷提出扩展租界以图控制铁路和车站,但都被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拒绝。几经谈判后法租界于1902年扩界,以铁路护坡60丈(185米)处为法租界西部边界[3]:15[5]。
1904年,法租界的管辖面积已从开辟时的191,703平方米增至332,693平方米。《汉口展拓法租界条款》第六条规定:“中方应修筑一条从火车站到法租界西部边界中点处的道路,租界方也应在其辖区内相应修筑一条道路,以便直接沟通长江与车站。缔约双方仅为自己修筑的部分提供路政服务,且仅可在各自修筑的路段内行使权力。”然而,此后中方并未动工,法方则将名为“玛领事街”(法語:Areue de Marcilly)的道路一直修到车站附近并于其两侧50米范围内征税和派出巡捕。法租界跨界筑路引发纠纷,中方从1908年开始提出抗议,双方展开多次谈判后达成协议,以玛领事街上距离铁路线183米处一扇宅门作为法租界的实际边界,中方以16,900两白银赎回共计169平方丈的道路、支付给租界15,000两补偿其先前筑路的费用、还承诺每年向租界支付200两作为养路经费。法租界则放弃在玛领事街北段除养护道路外的一切权利,租界巡捕最终于1909年4月3日撤出争议路段[5]。然而,之后法国人大量购买租界西侧的土地、高价收购法租界外业主的房产,法国教会也出面购置与租赁的界外土地,使诸多界外土地被纳入了法租界实际管辖的范围,中国官员对这种手法不知晓或没有能力干涉,导致法租界界线与法租界工部局实际控制线变得混淆不清[6]:55[3]:15。
1911年武昌起义后,汉口成为革命军和清军交战的前沿,列强趁机推动租界扩张。五国领事在确保租界安全的同时,提出扩张计划,唯法国领事侯耀(法語:Ulysse-Raphael Réau)持保留态度,担心扩张利益不均。经过多次谈判与调整,尽管最终达成扩展协议,法租界获得了12公顷土地,整体利益仍然有限[5]。
1938年8月13日,国民政府收回汉口日租界后,法租界就成为了汉口唯一的租界。随着武汉会战局势恶化,法租界被视为避难所,许多机关、银行和商店迁入。到1938年底,法租界内中国居民从22651人增至47081人,而实际居住的人数又远超登记数据。为控制界内人数和抗日活动,法租界当局从1938年6月开始在租界四周的马路与中国街区的连接处加设栅栏和电网、限制进出,用沙包堆成堡垒,架起机炮,再派全副武装的法国士兵和安南士兵看守和巡逻[7]。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外国洋行、银行以及外侨住宅等大都在中心地带,而处在租界边缘地带的居民则整日提心吊胆[3]:194-195。
1938年10月25日下午,栅子关闭、电网断绝交通。当日晚,日军进入汉口,武汉会战结束、日军获胜并占领武汉全境,法租界随即成为日本占领区内的孤岛。据统计,这一时期法租界庇护了十余万市民和各国侨民[8],大量难民的涌入使租界人满为患,租界内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水源缺乏、居民艰难求生。虽然之后江边栅子开放,但依旧需要通行证,生活物资短缺、物价飞涨[3]:195。
1938年10月27日,日本军方宣布对法租界实施军事封锁,理由是该区域内潜藏反日分子[註 1]。日本情报机关通过侦查发现,居住在河街15号的法国人卡法列那(法語:Q.L.Caffarena)家中拥有无线电台,并与多名中国青年有频繁联系。日本方面认为该电台是国民政府撤退时留下用于通讯的设施。11月27日,汪精卫政权在武汉成立治安维持会,经法国领事同意,维持会向法租界华人分发5000面五色旗与日本国旗以供悬挂。同日,法租界交通银行的白墙上出现了“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临死不投降”的标语。1939年1月11日,在法国领事的同意下,日军与宪兵队进入法租界逮捕了20余名抗日人员,并缴获无线电台[9]。从1939年1月12日起,法租界重新开放,包括日本军人在内的所有人员均须持有通行证才可在日本时间早8时至晚7时期间进出法租界[3]:197-198。
1940年6月,随着法國投降,包括汉口法租界在内的所有在华法租界均由新成立的维希法国控制。1941年7月,铁路饭店内发生安南巡捕与日本人之间的冲突,导致1名日本人死亡、1名安南巡捕重伤、5名日本人被捕。事件发生后,租界当局关闭各栅门,汉口日本海军发言人则于12日向西方记者通报了事件,并要求法租界当局无条件释放被捕的日本人,否则日方将封锁通往法租界的所有栅门。直到1941年中,法国被德国攻陷约一年后,汉口法租界当局才逐渐向日本占领军屈服,并采取了更为合作的态度[3]:199。
武汉被日军占领后,法租界内物价就随着日占区货币的迅速贬值而不断上升。从1938年11月开始,日军向法租界内的华人难民中的“良民”发放安居证,允许他们自由进出法租界[3]:198,一时间,法租界内迁移的人数达一万多人。由于租界内人口增多,法国大部本土被德军占领,法国在华商务极度萎缩,工部局的财政极度困难。工部局为了维持日常的开支,不断地提高捐率,并开征新捐。1937年,工部局收入34万元,1939年上升到73万元,1941年又上升到110万元,而1939年的开支达到80多万元,超支72590.74元,1941年的财政赤字更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儘管所有在華法租界因為為維希法國所擁有所以沒有被日軍佔領,但法租界的财政状况更加艰难,到1943年法租界被汪精卫政权收回前,法租界已步入破产边缘[3]:199。
1943年1月9日,日本驻中华民国(汪精卫政权)大使重光葵与汪精卫签订《关于协力完遂战争之中日共同宣言》及《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导文协定》。1943年2月23日,维希法國宣布,同意放弃所有在华租界。同年6月5日,汪精卫政权同日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3]:224-227。
自1861年汉口开埠后,即有法国人来汉口[10]:
coauthors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