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陀羅(梵語:Guṇabhadra,394年—468年),又譯為求那跋多羅、求那拔陀罗等,簡稱跋陀,意譯為功德贤,中天竺人,印度佛教高僧、译經师。劉宋元嘉年間來到中國。
求那跋陀罗為中天竺人,出身婆罗门,幼學五明諸論,通曉天文、書算、醫方、呪術。因为读誦說一切有部的《杂阿毗昙心论》而皈依佛法,後來又進學大乘《大品般若經》和《華嚴經》,受菩薩戒法。因學大乘,被稱為摩訶衍,意思為大乘和尚[1]。
他先到獅子諸國(斯里蘭卡),之後又轉往東方傳教,南北朝元嘉十二年(435年)到達广州[2]。当时宋文帝刘义隆派人迎至建康,由慧嚴、慧觀等當時著名的僧侶迎接,他後来到丹阳郡等地弘法,卒於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享年七十五[3]。
依《出三藏記集》,跋陀三藏所譯共十三部七十三卷,現存八部六十八卷。他先譯出《雜阿含經》、《大法鼓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楞伽經》等,由寶雲傳語、慧觀筆受。後移居荊州譯出《無憂王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相續解脫經》等經,由弟子菩提法勇傳譯度語。[4]
求那跋陀羅的譯語,法慈評為「字句雖質,而理妙玄博」。其所出佛經,著重於如來藏系和瑜伽行唯識系,如法鼓、勝鬘、央掘魔羅、楞伽、解深密等經。但也譯出雜阿含經、泥洹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無憂王經等阿含、本生、因緣類的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