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城墙为旧武义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城区,今仅存长约6米的遗址。
武义置县时间不详,有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和唐天授二年(691)等多种说法[1],唐代一度改名武成,后仍名武义[2]。武义城墙相传始筑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南宋绍兴间废,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冯玶重筑,清康熙八年(1669)、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3]。1938年至1981年断断续续拆除,今仅在城西南书台山上留有一段东西向城墙遗址,残长约6米,残高约1.8米,残厚约4.5米,外壁为块石,内部填充泥沙,现为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4]。
武义城墙南临熟溪(武义江支流),西跨书台山和日月山。传旧城周一里一百八十步,设七门,东有八素门(又名鸣阳门,明正德间改筑为鸣阳楼)和东郭门,西南有仙岩门(按嘉庆县志为东南,清末《武川备考》指出应为西南[5]),西有书台门(又名肃清门),北有仰星门(又名拱辰门),南有绿野门和熟溪门。明清新城城周十里八步(约4812.8米),高约二丈(约6.4米),宽约一丈五尺(约4.8米),呈不规则的扁圆形,设有陆门七座,水门两座,七座陆门又分大门四座、小门三座,五座大门为东门镇东门、大南门来远门(门外通往熟溪桥)、小南门文兴门、西门接龙门和北门迎恩门,三座小门为上水门、下水门(均在南面来远门和文兴门之间)和永丰门(在南面文兴门和接龙门之间),两座水门均名水洞门,均位于城西。城外不设城濠。因南城墙常被洪水冲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杨澎在城脚筑水坝作为防护,水坝自文兴门至来远门,长约二百余丈,另在文兴门外筑斜捍(即丁坝),导水南向[3]。
城内原主要街道以东西两门之间的大街(也称直街)为主街(今壶山上街——壶山下街),自北门街(今解放中街)通往北门,自大桥巷通往大南门,自横街、何宅巷通往小南门。原主要建筑有县署(位于原大街与北门街交汇处东北,原建筑已不存,其址今仍为武义县政府)、学宫(武义县学文庙,历史上多次迁址,明清时位于城西南隅,1949年后曾作为武义县第一中学,今学校已迁出,尚存泮池,其余为空地,目前计划重建)、城隍庙(位于西门内,今已不存)、壶山书院(位于学宫东北,尚存门楼)和法云寺(位于西门内,今已不存)等。城内尚存壶山上街、壶山下街和横街等传统历史街区,以及顾家祠堂、忠孝堂、石板巷陈家厅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宗祠、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