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禮(1484年—1555年),字秉節,號南澗,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民籍直隶保安州人,明朝政治人物。
山西鄉試第五十六名,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会试二百九十三名,二甲五十八名進士[1][2][3]。授戶部山東司主事[4],升戶部廣東司員外郎[5],正德十二年,外任河南按察司僉事[6]。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湖廣按察司僉事[7]。嘉靖二年(1523年),任湖廣副使[7],設計擒公安賊魁。因事連坐,謫四川敍州通判[8]。嘉靖七年,任四川成都府知府[8]。嘉靖八年,升四川按察使司副使,兵備建昌[9]。嘉靖九年,任陝西按察使[9]。嘉靖十一年,改山東右布政使[10],同年轉左布政使[11]。累升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11],巡撫四川[12],與副將何卿平諸番作亂。當初其被貶敍州時,為僉事張文奎所辱。張文奎升任四川參議,恐與其有隙,率先將此事上奏。明世宗下詔命二人俱解職歸。
嘉靖十六年(1537年),楊守禮因工部尚書秦金等舉薦,起用為河南參政[13]。嘉靖十七年,任浙江按察使[14];同年改四川右布政使,次年改山東左布政使。嘉靖十八年,再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當時固原寇亂,總督劉天和率眾擊退。叛軍遂欲從寧夏走,楊守禮與總兵任傑等一同擊退。恰逢劉天和還朝,晋升楊守禮為右都御史總督軍務。升兵部尚書,上疏乞休,帝惡其避難,降職兩級。同年秋,蒙古三萬騎抵綏德,遊擊張鵬擊退,總兵官吳英等追至塞外,東路參將周文兵亦至,夾擊擊退。但巡按御史殷學言,敵寇入內地五百里,請治諸將罪過。兵部商議延綏游兵俱調宣、大,寇軍陳我方避實擊虛,而我們卻能以寡勝眾,宜錄其功。於是加楊守禮為太子少保,殷學謫任外地。楊守禮尋機丁憂離去,俺答汗進攻京師時,廷臣首先舉薦楊守禮,因敵退沒有再實行。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卒[15][16]。
曾祖父楊謙;祖父楊瓘,曾任縣丞;父楊通,曾任通判。嫡母高氏;生母李氏。具庆下。兄守仁、守義、弟守智、守信、守廉、守潔[17]。
[在维基数据编辑]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正德六年辛未科進士登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