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收集、加工、整理、保藏、控制、传递和利用文献訊息的理论、方法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图书馆学”一詞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莱廷格于1807年提出,他将图书馆学定义为“图书馆实施有目的的组织所需要的理论准则的概括”。图书馆学自概念提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過去,因為出版商習慣不斷推出更新版本,教科書價格不但昂貴,同時資訊內容也很容易過時或不便對照[1]。開放內容教科書(英语:Open textbooks)因為其在網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質,可以協助解決這類問題。同時使用開放授權以及維持線上也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因為這樣一來老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課程需求來編修教學資源。在这200多年间图书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施莱廷格最早使用“图书馆学”这一名称,表示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他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为“图书馆整理”,从而建立了图书馆整理论的理论体系,这在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2]。此后,也有众多学者提出定义,但是由于时代在发展,每个人的观点都受其所处环境的限制。由此可见,图书馆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随着定义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从图书馆实体到訊息资源,以及图书馆用户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印度图书馆学家阮甘納桑(S.R.Ranganathan,1892-1972)在1931年提出。
圖書館學新五律(Five New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美國學者W. Crawford與M. Gorman二人在1995年提出。
圖書館的原始功能在於保存人類文化,是故文明古國如埃及、中國等,皆為早期圖書館的發祥地。早期圖書館館藏大抵分為寺院典籍、政府檔案、商業簿契、和宗族譜牒等四種類型。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文學、歷史與其他其參考留傳價值的文籍,亦開始納入收藏。
據記載,西元前3,000年的埃及和前2,000年的巴比倫(Babylon)圖書館館藏已有編排整理。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Alexandrian Library)則是希臘(Greece)文明於西元前3世紀初年建立的。該館館藏達700,000卷,乃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古羅馬(Rome)對文化資源非常重視,亦帶動起圖書館事業的蓬勃。儘管早期羅馬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只限於貴族,但時至羅馬文化最盛時期,許多圖書館皆開放給民眾使用。此亦即公共圖書館的濫觴。羅馬之後,西方世界戰火連綿。古文化在歐陸淪於黑暗時期之際,全靠寺廟圖書館保存,免於流失。直到千餘年後的文藝復興,圖書館事業才又重見曙光。19世紀以降,系統化的圖書整理、保存、檢索及傳播等技術,更趨成熟,為圖書館事業的後續發展奠下基礎。在這時期竄起,而對未來影響深遠的圖書館學巨擘,計有德國的艾伯特(F. Ebert)、卡萊特(A. Klette)、美國的杜威(M. Dewey)等人。
目前,中国大陆高校对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下:
图书馆,IT行业,互联网公司,資訊咨询公司、資訊处理公司、数据分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