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圖書館學(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是為圖書館學分支學科。比較科學以「比較」的方式,對相同事物不同面向或不同種類,透過比較而發現其共同點或差異點,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比較圖書館學嘗試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歷史等角度,對不同國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圖書館、圖書館體制、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經驗和問題等進行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緣起於16世紀的比較解剖學,其他學科也紛紛跟進,圖書館比較學的許多概念實際上是源自於比較教育學,最早於1627年諾德,G.所著《關於圖書館建設的意見》便包含了圖書館比較研究的內容,1954圖書館比較這個詞彙由Chase Dane於"The Benefits of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兩篇文中提出,於6、70年代出現大量相關論著,大陸以外地區相關研究於80年代產量就逐漸少逐漸式微。
比較圖書館學旨在探索各國、各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規律,試圖了解圖書館事業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環境中的發展,分析各差異個體間的異同,做出科學的解釋並從中找出發展圖書館事業的普遍準則,更進一步可做為制定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的參考。透過資料的收集、觀察現有系統與現況、評量某些假設或實際情況以供政策制定的參考。除此之外,更可增進國際間的相互了解,甚而促進協助國際圖書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圖書館比較學在本質上是在探討圖書館發展因素的相互依賴關係,為人們對圖書館問題的認識的方法。
綜合Collings、Danton、Wang Chih等人提出的觀點列出下列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