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銅避孕器(英語:copper intrauterine device,也稱銅製子宮內避孕器、子宮內避孕圈(intrauterine coil)、銅圈(copper coil)或是非荷爾蒙型子宮內避孕器(non-hormonal IUD)),是一種長效可逆避孕方式(英语:Long-acting reversible contraceptives),也是目前最有效的避孕方法之一。[3][2]它也可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性行為後的5天內作為緊急避孕用途。[2]該裝置置入子宮內,有效期可長達12年,具體取決於裝置中的銅含量。[2][1]無論個體的年齡或先前是否曾懷孕,都可使用此裝置進行避孕,且可在陰道分娩、剖腹產或手術流產後立即置入。[4][5]當裝置移除後,生育能力可迅速恢復。[1]
使用此類裝置常見的副作用有經血過多和經痛加劇。罕見的案例有避孕器可能會脫落或穿透子宮壁。[2][1]
含銅避孕器最初於20世紀初在德國開發,但在1970年代才於醫學領域廣泛使用。[1]此裝置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之中。[6][7]
含銅避孕器是一種長效且可逆的避孕方式,也是目前最有效的避孕方法之一。[3][8]不同裝置的框架類型和銅含量會影響其有效性。[9]
含銅避孕器一經置入便立即生效,移除或是置入位置不正時則無避孕作用。[10]置入含銅避孕器第一年的有效性(失敗率0.8%)與輸卵管結紮術(失敗率0.5%)相當。[11][12][10]不同此類裝置的失敗率在使用一年後介於0.1%到2.2%之間。銅表面積為380平方毫米(mm²)的T形裝置失敗率最低。型號為TCu 380A (Paragard) 的裝置一年失敗率為0.8%,累積12年的失敗率為2.2%。[9]銅表面積較小的模型在超過12年的使用中,有較高的失敗率。型號為為TCu 220A的12年失敗率為5.8%。型號為GyneFix的無框架裝置每年失敗率低於1%。[13]於2008年所進行,對現有T形銅製子宮內避孕器的回顧建議,TCu 380A和TCu 280S應作為銅製子宮內避孕器的首選,因為這兩型號的失敗率最低,且壽命最長。[9]而在全球。有效率較低的舊型子宮內避孕器模型均已停產。[14]
雖然監管機構對此類裝置所批准最長使用期限僅為12年,但有些的可能有效期可長達20年。[15]
含銅避孕器不含激素,因此不會干擾使用者的月經週期時間,也不會阻止排卵。[3]
含銅避孕器於1976年首次被發現可用於緊急避孕(EC)。[16]這種裝置是最有效的緊急避孕方法,比口服激素緊急避孕藥(包括美服培酮、醋酸烏利司他及左炔諾孕酮)更為有效。[17][已过时][18]且不受使用者體重影響。[10]使用含銅避孕器進行緊急避孕者的懷孕率為0.09%。它可用於無保護性行為後5天內進行的緊急避孕,在此5天內的效果不會降低。[19]使用此種避孕器進行緊急避孕的另一個優點是置入後可成為10-12年的避孕方法。[19]
移除含銅避孕器應由合格的醫護人員執行。研究顯示在移除後,個體的生育能力會迅速恢復到之前水平。[20]
使用此避孕裝置最常發生的併發症是裝置脫落、子宮穿孔和感染。停止使用後出現的不孕和使用期間哺乳困難與裝置無關。[10][20]
裝置脫落率在第1年到第10年之間,可能會在2.2%到11.4%的使用者中發生。TCu 380A的脫落率可能低於其他型號,而無框架裝置的脫落率與有框架的型號相似。[21][22]在產後立即或早期放置,或者流產後放置,會有較高的脫落可能。[23][24]當裝置在胎盤娩出後不到10分鐘內放置,或在剖腹產後插入時,脫落的可能性較小。[15]個體出現不尋常的陰道分泌物、痙攣或疼痛、經期之間出血(英语:Intermenstrual bleeding)、性行為後點狀出血、性交疼痛或裝置線繩消失或延長,都可能是裝置脫落的徵兆。[20]裝置脫落後立即失去避孕效果,與刻意移除的結果相似。一項研究估計若在脫落發生後重新插入裝置,一年後約有3分之1的再次脫落風險。[25]磁振造影 (MRI) 可能會導致含銅避孕器器移位,因此建議在MRI之前及之後均需檢查裝置的位置。[26]
裝置穿透子宮壁通常發生在放置時,但也可能在使用期間自行發生。穿孔率的估計值從每1,000次置入有1.1次,到每3,000次置入有1次不等。[1][10]在進行母乳哺育的個體使用此裝置的,穿孔的機率可能會略高。[27]
完全穿孔的含銅避孕器會導致發炎,通常需經手術移除。若裝置周圍與人體組織形成緻密粘連。可通過子宮鏡或手術的方式移除。[1][15]
當裝置置入後,會在21天內帶來短暫的骨盆腔發炎 (PID) 風險,但這幾乎是在置入時,個體有未診斷出的淋病或披衣菌感染的情況下發生。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低於1/100。超過此時段,使用含銅避孕器不會增加骨盆腔發炎的風險。[15][28][10][29][20]如果分娩沒有絨毛羊膜炎等感染複雜因素,產後置入此裝置並不會增加感染風險。[15]
使用含銅避孕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經血增加和經痛,兩者通常在置入3-6個月後緩解。較不常見的是可能會發生經期之間出血,尤其是在使用最初的3-6個月內。[10][20][30]在不同的研究中對經血增加量有所不同,有的低至20%,或高至55%,但沒有證據顯示個體的鐵蛋白、血紅素或血細胞比容發生相應變化。[1][10]
經血過多和經痛通常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NSAID,如萘普生、布洛芬和甲芬那酸) 治療。[31][15]
使用子宮內避孕器而發生子宮外孕的絕對風險,由於整體懷孕率大幅降低,會低於不避孕的。然而當使用此裝置卻發生懷孕時,出現子宮外孕的百分比更高,從3%到6%,增加2到6倍。此情況相當於含銅避孕器使用者每1,000人年發生0.2 - 0.4次子宮外孕的絕對發生率,相對的,未避孕人群中每1,000人年會發生3次子宮外孕。[32][10][1]
如果在使用子宮內避孕器的情況下讓懷孕持續,會增加併發症的風險,包括早產、絨毛羊膜炎和流產。如果把裝置移除,這些風險會降低,特別是出血和流產的風險。前述的流產接近一般人群的水平,具體取決於研究的對象。[32][1][10]
含銅避孕器的總體失敗率很低,主要取決於裝置中的銅表面積。在連續使用12年後,TCu 380A裝置的累積懷孕率為1.7%。[1]TCu 380A比MLCu375、MLCu350、TCu220和TCu200更有效。TCu 380S比TCu 380A更有效。[33]無框架裝置的失敗率與傳統有框架的裝置相似。[13]
含銅避孕器用於哺乳期和未曾懷孕過的女性中被認為是安全及有效。在世界衛生組織 (WHO) 發佈的《避孕藥具使用醫療資格標準(Medical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Contraceptive Use)》中,列有含銅避孕器的第3類禁忌症(風險通常大於益處)和第4類禁忌症(不可接受的健康風險)。第3類禁忌症有未經治療的愛滋病、近期和反覆暴露於淋病或披衣菌且未接受充分治療、良性妊娠滋養細胞疾病和卵巢癌。除懷孕和活動性生殖道感染(例如骨盆結核、性傳染病、子宮內膜炎)外,第4類禁忌症還包括惡性妊娠滋養細胞疾病、異常子宮出血、活動性子宮頸癌、肝豆狀核變性(威爾森氏症)和活動性子宮內膜癌。只要經過治療,愛滋病感染本身並非禁忌症。 含銅避孕器與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之間並無已知的藥物相互作用。[15][34][35]
目前全球生產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含銅避孕器,但各國的供應情況有所不同。
含銅避孕器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阻止受精。[10][20][36][37][38]裝置上的銅會引起局部發炎反應,有殺精子作用,導致子宮內膜不適合受孕。[10][20][15][36]
進入子宮腔和子宮頸的精子會被局部吞噬細胞消耗,並直接被銅離子和溶酶體內容物殺死。銅離子的存在會擾亂精子的運動能力,導致無法受精。[1]
銅可能會干擾胚胎植入(但非主要作用機制),[10][39]特別是在用於緊急避孕時。[40][41]如果發生胚胎植入,沒證據顯示銅會影響後續妊娠的發育或導致胚胎失敗。[10][36]含銅避孕器因而被認為是一種真正的避孕裝置,而非墮胎裝置。[10][20]
子宮內避孕器是使用最廣泛的可逆避孕法。全球截至2020年有1.61億人使用子宮內避孕器(包括不含激素以及含激素的)。截至2020年,子宮內避孕器在14個國家(主要位於中亞和東亞)中是最受歡迎的避孕方法。[42]
截至2006年,歐洲的含銅避孕器的普及率從英國、德國和奧地利的5%以下到丹麥和波羅的海國家的10%以上不等。[43]
最早在20世紀初即有子宮內避孕器前身的相關報導。但它們與高發的生殖道感染,特別是淋病有關,因此沒受廣泛採用。[44]
完全包含在子宮內的子宮內避孕器,是由Richard Richter首度在1909年一份德國出版物中描述。[44]
德裔美國醫學家恩斯特·格雷芬貝格於1929年發表一份關於絲線製成的子宮內避孕器(稱為格雷芬貝格環(英语:Gräfenberg ring))的報告,最初附有一小段銀線,以便在X光下顯影,然後完全用銀線包裹,之後改用含銅合金線。此裝置在英國和大英國協國家廣泛使用,而在美國和歐洲,由於人們認為存在感染、癌症和無效的風險,並不鼓勵使用。[45][44]
日本醫師大田典禮(英语:Tenrei Ōta)於1934年開發一種格拉芬貝格環的變體,但受到當時執政者阻撓。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返子宮內避孕器的開發。到1950年代末,日本使用32種不同的框架形狀裝置,且經證明此類裝置與子宮內膜癌之間並無關聯(這曾是人們對子宮內金屬具有發炎特性而產生的擔憂)。大田典禮的裝置在日本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46][44]
第一個塑膠裝置由一曾在奧匈帝國軍隊服務,名為拉扎爾·馬古利斯(英语:Lazar Margulies)的軍醫開發,並於1959年首次試用。馬古利斯在1962年對裝置進行修改,增加串珠尾部。[47][48][44]
商品名為Lippes Loop的產品是一種稍小的塑膠材質裝置,帶有單絲尾部,於1962年推出,並比馬古利斯裝置更受歡迎。[49]
在1960年代和70年代,不鏽鋼線被引入作為銅鎳鋅合金的替代品,[44]隨後因製造成本低廉而在中國受到廣泛使用。因為其失敗率很高(每年高達10%)中國政府在1993年禁止生產鋼製子宮內避孕器。[14][50]
美國婦產科醫師霍華德·塔圖姆(英语:Howard Tatum) 在1967年構思塑膠T形子宮內避孕器,[51]但因有高達約18%失敗率而不實用。[44][52]不久後,智利醫師海梅·齊珀(英语:Jaime Zipper)發現鎳銀合金由於其銅含量有殺精子作用,而在前述塑膠T形裝置上添加銅套,將失敗率降低到約1%。[44][49][53]人們發現含有銅的裝置可在不影響有效性的情況下製成更小的尺寸,而能減少疼痛和出血等副作用。[14]由於T形裝置與子宮形狀更相似,會有較低的脫落率。[54]
霍華德·塔圖姆開發許多不同型號的含銅避孕器。他在型號為TCu 220 C的裝置使用銅環而非銅絲,可防止金屬損失過速而延長裝置壽命。第二代銅T形子宮內避孕器也在1970年代推出。這些裝置具有更高的銅表面積,並且首次持續達到超過99%的有效率。[14]塔圖姆開發的最終型號TCu 380A於1984年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且是目前最受推薦的裝置。[9][55]
|collaboration=
Emergency postcoital contraceptionOther methodsAnother method of emergency contraception is the insertion of a copper IUD, anytime during the preovulatory phase of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up to 5 days after ovulation. The failure rate (in a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is very low, 0.1%.34,35 This method definitely prevents implantation, but it is not suitable for women who are not candidates for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on, e.g.,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or a rape victim. The use of a copper IUD for emergency contraception is expensive, but not if it is retained as an ongoing method of contraception.
Mechanism of actionCopper-releasing IUCsWhen used as a regular or emergency method of contraception, copper-releasing IUCs act primarily to prevent fertilization. Emergency insertion of a copper IUC i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use of ECPs, reducing the risk of pregnancy following unprotected intercourse by more than 99%.2,3 This very high level of effectiveness implies that emergency insertion of a copper IUC must prevent some pregnancies after fertilization.Pregnancy begins with implantation according to medical authorities such as the US FDA,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79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