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男,原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中国环境地质学家。[來源請求]
1937年南开中学毕业后,保送直升南开大学[1]。1938年以南开大学1937年度学籍的资格复学入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于1942年6月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理气象系毕业。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肄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全国委员会。6月28日,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推举其担任常务委员[3][4][5]。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198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并选举产生第四届全国委员会。5月27日,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其被选为荣誉委员[6][7][8]。
2002年被授予“泰勒环境科学奖”(Tyler Prize),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世界最高等级的环境地质学领域奖项。
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ate=
2000:吴文俊、袁隆平 / 2001:王选、黄昆 / 2002:金怡濂 / 2003:刘东生、王永志 / 2004:從缺 / 2005:叶笃正、吴孟超 / 2006:李振声 / 2007:闵恩泽、吳徵鎰 / 2008:王忠诚、徐光宪 / 2009:谷超豪、孙家栋 / 2010:师昌绪、王振义 / 2011:谢家麟、吳良鏞 / 2012:郑哲敏、王小谟 / 2013:张存浩、程开甲 / 2014:于敏 / 2015:從缺 / 2016:赵忠贤、屠呦呦 / 2017:王泽山、侯云德 / 2018:刘永坦、钱七虎 / 2019:黄旭华、曾庆存 / 2020:顾诵芬、王大中 / 2021:未评奖 / 2022:未评奖 / 2023:李德仁、薛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