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爺,是道教中一種以虎為形象的神祇,俗稱虎爺公、虎爺將軍、虎將軍,尊稱為下壇將軍、金虎將軍,其中虎爺也有分成黑毛與黃毛兩種。虎爺最早是山神、土地公及城隍爺的座騎,後來更演變成王爺、媽祖等諸神的座騎,並有守護廟境、村莊、地區與城市之功能。
來源
中國遠古時期即有對老虎的自然崇拜[1],後成為民間信仰的一部份。俗曰:「土地神轄山中虎」,古人認為虎受土地之神所管,而被山神、土地公、城隍爺等神收伏的老虎具有神力,不但不會傷害人畜,且會保護人類;故人們多尊稱為虎爺,虔誠奉祀。
關聯
許多神明的座騎亦是虎,但與此處的虎爺不同,時遭混淆。
信仰
- 流傳為土地公等諸神的座騎。
- 廟會、慶典時的前導、開路之神[1]。
- 鎮守廟宇城村,驅逐邪魔精怪。
- 保護兒童。許多地區會讓小孩拜虎爺為義父,現代認為虎爺也會守護寵物,因此也會讓寵物拜虎爺為義父。
- 能招錢財。俗言「虎爺咬錢來」,民間常於其神龕旁設盛水小碗,水中置錢,俗稱「錢水」,供信徒以至少等值之錢幣換取「錢母」,取回後置於紅包袋或香火袋內,據說可暗助生財。
- 有醫療能力,能治療臉頰腫脹的腮腺炎。腮腺炎俗稱「豬頭皮」,人稱虎能食豬,故可治之。一般是以紙錢抹過虎爺塑像之口,再抹過患部。也有請乩童、道士召請虎爺後,以硃砂筆在患部上書寫「虎」字等。此外新北市八里區五福宮有由財神賜名為「採藥童子」的千年天虎爺[2]。
形象及祭祀方式
臺灣
一般供奉於神桌或主神神位下方,供品為生雞蛋及生肉類,聖誕多為農曆六月初六。但有些廟宇將虎爺奉於神桌之上,如板橋慈惠宮、朴子配天宮[3]、
台灣早期的虎爺以原始的虎型為主,近年來部分廟宇開始奉祀不同型態的虎爺,包括虎頭人身、人身虎帽、有翅膀的飛天虎等,如臺中市外埔區義虎堂奉祀虎頭人身之形象[4],彰化彰邑明聖廟奉祀天虎將軍貌形虎面人身虎尾、新北市石碇區伏虎宮奉祀原始虎形虎爺、飛天虎爺、五營虎爺神將、宜蘭縣宜蘭市新民堂則同時奉祀人身帶虎帽、虎頭人身、原始虎形的三種虎爺[1]。
民雄大士爺廟為臺灣唯一主祀觀音與大士爺之廟宇,其虎邊所設的五虎將軍廟是當地社會賢達組成「虎爺會」鳩資建造的小廟宇,為大士爺廟中的「廟中廟」。五虎將軍廟內前置黃虎大將軍、黑虎大將軍、白虎大將軍、青虎大將軍與紅虎大將軍,其後另奉三尊虎爺,均為銅鑄。五虎將軍的嘴裡分咬硃砂筆、炫風金光鎚、五雷誅魔鞭、天星銀斧、擎天流星劍五種寶物和兵器,象徵祈安植福、斬妖除魔、驅煞押邪、改運祛禍和清掃穢氣[5]。
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祭拜虎爺的方式,第一種是供奉在廟宇的大門口後或旁邊設立的「虎爺洞」(如淡濱尼聯合宮、韭菜芭城隍廟),第二種是供奉在廟內眾神之前(如聚善堂關帝廟),第三種是未設有特別空間來供奉虎爺(如三巴旺財神廟)[6]:694。
新加坡廟宇中,最早供奉虎爺者可能是位於大巴窑的雙林城隍廟[6]:694。另外在雙林城隍廟附近有間普忠廟,廟中天公壇下設有虎爺,廟方說此虎為「天公虎」,為太上老君的坐騎[6]:705。
- 祭典儀式ー拜虎爺,打小人
「拜虎爺,打小人」是流行於廣東珠三角及香港等地的巫術習俗,據說可追溯到唐朝時流行的「厭勝」(厭詛)[6]:701。進行此儀式的時間不定,主要是在驚蟄的日子,其他則是像農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是所謂的「除日」(陰日)[6]:701。祭拜時會用小塊生豬肉沾豬血,放入紙虎口中,使其吃飽不再出口傷人,然後再將生豬血抹在紙虎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6]:701。而有些地方在祭拜完後還會將紙虎燒掉或將紙虎的頭用銅劍切掉[6]:701。
此儀式隨著廣東移民外傳後,到了馬來西亞的吉隆坡仙四爺廟等地保留在「驚蟄虎開口」的日子祭白虎打小人[6]:703。不過新加坡的驚蟄日主要只有「拜虎爺」(祭白虎)的部分,少見「打小人」的部分[6]:701-702。
虎爺「喫炮」
「喫炮(吃炮)」為臺灣廟會中常見的炸轎儀式。在雲林縣北港鎮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二十日都會舉行迎媽祖的繞境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信徒會在神轎底下燃放大量的鞭炮,以恭迎媽祖神轎的到來,並感謝媽祖的庇祐讓信徒平安順遂、生意興榮、賺大錢,民眾相信鞭炮放的越多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所以在這兩天的繞境出巡中,光是燃放掉鞭炮的費用就高達數千萬元之多,讓人嘆為觀止。近來,因燃放的放式不同而有:踩炮、犂炮、炮網等等,但都統稱吃炮,吃炮一詞由此而來[7]。
北港朝天宮虎爺會根據1933年日人相良吉哉所著《台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虎爺會舊名虎爺公會,主祀神為大虎、二虎、三虎、四虎、五虎,會員五十三人,創立於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北港俗語:「暗街仔暗眠摸,溪仔底虎爺公」即意指傳統虎爺信仰區域在溪仔底(今北港鎮博愛路,於民主路和中正路之間的路段),故溪仔底自古又被稱為「虎爺街」。現在的虎爺會是由陳光男、顏錦河二人重組,會員有200餘人,另有高雄分會、台北分會、中和分會、桃園分會、新竹分會、新北分會,彰化分會,南投分會,苗栗分會等皆為三擲杯求得虎爺認可而成立的分會,並有眾多信徒分靈虎爺神尊回家供奉鎮宅祈求平安,或有宮廟請回鎮守壇中,如:高雄苓雅寮保安堂,板橋冠友潁川堂,北港玉巡會,新竹廣澤行館,菓林太子宮,澳門朝天宮,新北建和宮。[來源請求]
農曆六月六日為虎爺聖誕。北港朝天宮虎爺爐主之下,原有四個副東(腳仔),朱公爐,虎爺爐,同為八角錫爐。另於民國101年增設副爐主兩位,並新增大虎、二虎神尊及爐主爐,並改制副東(腳仔)為兩位,本會朱王公金身與大虎、二虎供奉於爐主家,三虎金身則供奉於會長家。昔虎爺轎過去會上下搖動,今規定不可。虎爺是北港媽祖出巡中最會「喫炮」的神轎,在濃煙漫天、轟隆作響的場景中,「虎爺轎」屹立不搖,轎夫無畏無懼的神采,讓群眾懾服。其虎爺轎的造型與日本神轎相似,步伐也特具日本味。每年北港媽祖遶境時,扛虎爺神轎者須學會「顛轎步法」,因為若步法不協調即會翻轎。顛轎時是由打鼓和拿扇子的人指揮,腳踩七星步,口喊(風來虎嘯),場面震懾人心,昔日抬轎者皆為全國各地主動來北港參與之信徒,其中大部份為原籍北港的外移人口,因以前曾抬過虎爺轎,故經驗老道,每年到了農曆三月十八日就會主動回北港,並尋得虎爺轎停放的臨時行館,領取轎班衣。抬轎者大約有三分之二非會員,而會員也對抬轎者大多不相識,完全由老手帶領有興趣的新手參加。目前虎爺會抬轎人員為民國102年虎爺會有鑑於抬轎人員人數之不足,另成立虎爺會轎班團,專責虎將軍出轎時擔當抬虎爺轎及相關工作,非虎爺會轎班團成員則無法扛到虎爺神轎,虎爺轎班穿著黃色虎紋衣,頭戴黃色漁夫帽,在遶境行列中,虎虎生風的抬轎方式,在熊熊的炮火中展現威風凜凜的英姿,令人敬畏著迷。除了農曆三月十九日「北港迎媽祖」外,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上元遶境,虎爺也會出轎參與伴駕,後改為虎年元宵節才會出轎。[來源請求]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