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拘陀·迦旃延

波浮陀·伽旃延(Pakudha Kaccāyana),或譯為“迦羅鳩駄·迦旃延”、“犎·迦多衍那”,生於印度,出身婆羅門種姓[1],是與大雄佛陀同時代的一位沙門導師,佛教將其歸入六師外道

學術界按南傳佛教記載,將七身說認定為他的觀點,即有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和命,並且七身不相互“觸礙”。

佛敎的看法

佛教典籍相關記載

長部·沙門果經》記載的波浮陀伽旃延的觀點[2],亦見於《雜阿含經·一六一經》:

長阿含經·沙門果經》記載了波浮陀伽旃延所持有的兩個觀點[3],分別見於《雜阿含經·一五五經》[4]和《雜阿含經·八一經》等[5],《長部·沙門果經》記載二者為末伽梨·瞿舍羅的觀點。

部派佛教典籍相關記載

迦多衍尼子所寫的《發智論》判定的七身的見解為邊執見,常見所攝。

大毘婆沙論》記載波浮陀伽旃延所持有的觀點為:「一切士夫所受,皆是無因無緣。」[6]

大乘佛教典籍相關記載

大般涅槃經》稱波浮陀伽旃延是崇信大自在天的外道,並且將其觀點解釋為:「大自在天,能生諸法。」[7][8]

參見

註釋

  1. ^ P. 90,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By George Peiris Malalasekera
  2. ^ 长部·沙門果經》:「大德!如是問時,婆浮陀迦旃延那,如次言我曰:『大王!此等七身,非能作、非所作、非能創造、非所創造,無能生產任何物,常住如山頂直立不動之石柱。此等不動搖、不轉變、無互相侵害、不導致互相苦樂、亦苦亦樂。是故無能殺者,亦無所殺者;無能聞者,無所聞者;無能識者亦無所識者。若人以利刀截斷他人之頭,無有何人奪何人之生命。唯刀劍揮過此七身之間隙而已。』」
  3. ^ 長阿含經·沙門果經》:「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波浮陀伽旃延所,問言: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得報不?彼答我言:大王,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冤讐,定在數中,於此六生中,受諸苦樂。」
  4. ^ 雜阿含經·一五五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5. ^ 雜阿含經·八一經》:「富蘭那迦葉言:……我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6. ^ 寂志果經》:「我復至波休迦旃所問,……答我言:『唯大王!其有人得受身者,無因亦無緣,無有想,亦無貢高,積累賊害,於住立而得住處,於是得身,無有失者,所想知想,而自流行,謂罪福善惡,其有人所斷截,目所覩見,無有諍訟,有身壽盡,不憂命死。……無有道人,亦無梵志,所說如是:我戒清淨,又離愛欲,於欲已盡,常隨逐身。譬如燈然已然,其事如是,無得道梵志。』」
    大毘婆沙論》:「次說『一切士夫所受皆是無因無緣』等,是犎迦多衍那見,入斷見品,以執無故;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謗無因故。」
  7. ^ 大般涅槃經》:「今有大師,名迦羅鳩馱迦旃延,一切知見,明了三世,於一念頃,能見無量無邊世界,聞聲亦爾。能令眾生遠離過惡,猶如恆河,若內、若外,所有諸罪皆悉清淨。是大良師亦復如是,能除眾生內外眾罪,為諸弟子說如是法:『若人殺害一切眾生,心無慚愧終不墮惡,猶如虛空不受塵水;有慚愧者即入地獄,猶如大水潤濕於地。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瞋,眾生苦惱。一切眾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為,云何當言人有罪福?譬如工匠,作機關木人,行住坐臥,唯不能言,眾生亦爾;自在天者喻如工匠,木人者喻眾生身,如是造化誰當有罪?』」
  8. ^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犎迦衍那,迦衍那是姓,犎者是形,頂上有犎,猶如牛頭,故以為名,古傳云,迦羅鳩馱迦旃延。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說:『大自在天,能生諸法。』」

參考書目

Strategi Solo vs Squad di Free Fire: Cara Menang Mud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