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東晉時代的高僧慧遠。关于
北周、
隋代地論宗代表人物,請見「
淨影慧遠」。
净土宗十五祖
|
初祖
|
|
二祖
|
|
三祖
|
|
四祖
|
|
五祖
|
|
六祖
|
|
七祖
|
|
八祖
|
|
九祖
|
|
十祖
|
|
十一祖
|
|
十二祖
|
|
十三祖
|
|
十四祖
|
|
十五祖
|
|
慧遠(334年—416年),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東晉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曾居廬山東林寺,人稱稱廬山慧遠或東林慧遠。後世淨土宗認為,他曾在此組織蓮社,推廣唸佛往生,將其尊為淨土宗初祖,但淨土宗二祖善導師承來自曇鸞、道綽一系,與慧遠無前後師承關係。
生平事跡
由儒入佛
慧遠少通儒家五經與道家老莊之學,年十三曾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今河南許昌)、洛(今河南洛陽)。354年欲南下訪儒生范宣,值世亂道阻,聞道安法師(314年-385年)於太行恒山弘揚佛學,遂改道前往謁見,他被道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所懾服,拜道安為師。在道安門下,聽聞般若經後,決心出家[1]。
輾轉修行
358年奉道安命,前往荊州探問竺法汰疾病,而於荊州破斥道恒「心無義」見解。年二十四即登讲席,引庄子之見來说明佛教之实相义理,使迷惑者晓然领解。361年隨道安入王屋山,數年內幾經流離,於366年止於湖北襄陽,在此駐錫十二年。
建元十四年(378年)秦將苻丕攻襄陽,道安為太守朱序所拘,不能離去,遂分散徒眾各隨所之。慧遠奉道安命,至江南弘教,住荊州上明寺,時年45歲[2]。
住持東林寺
慧遠辭別道安,原欲南向訪問同學慧永,以踐昔日羅浮山共住之約。因慧永棲止廬山西林寺,遂亦居止廬山。慧遠初住龍泉精舍,後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建東林寺。寺成,慧遠乃移居東林寺。慧遠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鸠摩罗什所居之长安为当时北地佛教中心)。当时名仕谢灵运,钦敬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遂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被後世淨土宗追尊為淨土宗初祖[3]。慧遠居東林寺直至圓寂。春秋八十有三。
組識譯經
於廬山期間,慧遠整肅僧團、聚徒講學,並組織譯經事業。曾請僧伽提婆譯出《阿毘曇心論》四卷、《三法度論》二卷;佛馱跋陀羅(覺賢,359年—429年)譯出《修行方便禪經》。慧遠均為新譯經作序。又常以书信,与鸠摩罗什往返研讨义理。昙摩流支来华时,慧遠曾遣弟子昙邕参与译出《十诵律》。
主要著作
- 《法性論》,鳩摩羅什讀而讚嘆,可惜已佚。
- 《沙門不敬王者論》,內有五篇論文,首篇論述為何出家沙門無須禮敬國主,終篇則說明形盡神不滅之理。
- 《大乘大義章》,此為慧遠羅列佛教義理問題向鳩摩羅什大師請教、羅什作答的往返書信,經後人整理而流傳。
- 《大智度論鈔》,此係慧遠將羅什新譯百卷《大智度論》刪節而成二十卷,並為鈔本作序。《鈔》佚失,只有序文傳世。
附記一則:慧遠曾讚賞羅什門下僧肇所作《般若無知論》,並由劉遺民執筆,就關河與廬山看法不同之處,書問僧肇,僧肇亦有回信說明。原信雖非慧遠親自所寫,然亦足以代表慧遠的論點。
知名弟子
慧遠的門徒甚多,知名僧人有:曇邕、曇恒、道昺、法淨、法領等;俗家弟子則有:劉遺民、宗炳、周續之、雷次宗等。
淨宗初祖
後世淨土宗推崇慧遠為初祖,但他在生前並沒有提出淨土宗的名稱,未建立淨土宗理論與宗派,與二祖善導之間也沒有師承關係。
據說,慧遠曾於402年7月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於山北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劉遺民作誓文。後世稱為「結社」,成為淨土宗在中國的開端。相傳,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同刘遗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發願,共期西方[4],希望由经行念佛,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脫[5]。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獻中,並沒有「慧遠結蓮社」的記載。慧遠結蓮社此事最早的記載,出自宋朝陳舜俞(?-1074年)《廬山記》中所引《十八高賢傳》。後南宋僧志磐編《佛祖統記》時,將《十八高賢傳》加以修定並收錄,於是成為後世流傳的版本。
南宋宗曉作《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依《廬山記》,首度推崇慧遠為淨土宗初祖,並建立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宗祖師傳承世系。志磐編《佛祖統記》繼承宗曉的六祖說,又提出了淨土七祖說。後世遂以慧遠為淨土宗初祖。
後世淨土宗所傳的慧遠故事,並非全屬史實。慧遠被推為淨土宗初祖,與法眼宗永明延壽大師被推為淨土宗六祖,與南宋之後佛教重心南遷有很深的關連。
也有传说慧远居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次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6]。而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一起访问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风生,不知不觉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7]。这一传说成了后世《虎溪三笑图》的题材,作为儒释道三教和睦相处的象征,长传不衰。但根據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考證,陸修靜在元嘉末年至廬山,當時慧遠已過世三十年,陶淵明已過世二十年,三人會談之說恐怕只是偽託[8]。
注释
- ^ 《高僧傳》卷六:「時沙門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恒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後聞安講波若經,豁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與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
- ^ 《高僧傳》卷六:「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寇斥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勗,懼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於是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
- ^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 ^ 梁《高僧傳》:“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
- ^ 《大乘大義章》:「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
- ^ 韩溥. 江西佛敎史.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 186. ISBN 9787800916014 (中文(简体)).
- ^ 此記載最早見於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卷二:「慧遠法師廬山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過虎溪,虎輒嗚號。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大笑。」
- ^ 李剑锋. 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240. ISBN 9787560731155 (中文(简体)).
參考資料
- 《高僧傳·慧遠傳》慧皎
- 《新編佛教辭典》陳兵 編著
|
---|
西方諸聖 | |
---|
經典論述 | |
---|
重要教义 | |
---|
祖师大德 | |
---|
宗派分支 | |
---|
祖庭圣地 | |
---|
其他淨土 | |
---|
|
|
---|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源流 | | |
---|
發展 | |
---|
法門和教義 | |
---|
經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