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烏爾龍屬 (學名 :Balaur )又稱雙爪龍 或矮壯龍 ,是獸腳亞目 鸟翼类 恐龍 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 晚期的羅馬尼亞 。巴拉烏爾龍是種高度特化的肉食性 恐龍。
正模標本 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巴拉烏爾龍生存於7000萬年前的馬斯垂克階 ,當時的海平面 高,歐洲 是多個群島,羅馬尼亞西部當時是個約八萬平方公里的大型島嶼,名為哈采格島 。巴拉烏爾龍在發現時被認為屬於馳龍科 ,這個演化支 包含伶盜龍 、恐爪龍 、小盜龍 等著名物種,馳龍科的特徵是大型、鐮刀狀、往後縮起的第二趾爪;然而在之後的研究發現,牠們其實是屬於鳥翼類 的基群 。與其近親相比,巴拉烏爾龍的最獨特處是每個腳掌有兩個大型、鐮刀狀、往後縮起的趾爪,其四肢比例較短、較為粗壯。巴拉烏爾龍是在2010年被敘述、命名,屬名是以羅馬尼亞當地民族傳說的飛龍巴拉烏爾 為名,種名在當地語言意為「粗壯的」,意指其粗壯體型[ 1] 。研究人員還列出20個其他進階型特徵。研究人員提出,巴拉烏爾龍的獨特特徵是島嶼環境而造成的,長期在島嶼上生存導致牠們失去了飛行能力,類似的例子也能在其他鳥類上發現,包括部分棲息於島嶼上的草鴞 [ 2] 、棲息於紐西蘭 的恐鳥 [ 3] 、以及模里西斯島 上的渡渡鳥 。同樣在哈采格島,還生存著許多島嶼侏儒化 的物種,例如:馬扎爾龍 [ 4] 。
發現過程
巴拉烏爾龍的正模標本
在1997年,地質教授唐·格里戈雷斯庫(Dan Grigorescu)在羅馬尼亞西部發現一個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化石,是六個部分的前肢化石(編號FGGUB R. 1580-1585)。這個前肢化石短而粗壯,因此當時無法將這些化石進行準確的重建[ 5] [ 6] ,之後將這些前肢化石歸類於偷蛋龍下目 [ 7] 。
在2009年9月,國立特蘭西瓦尼亞歷史博物館 的古生物學家Mátyás Vremir羅馬尼亞西部發現另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阿爾巴縣 塞貝什 北方約2.5公里處,屬於塞貝什組 (Sebeș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馬斯垂克階 早期。之後,Mátyás Vremir將這個化石交給布加勒斯特大學 。這個新發現化石成為命名時的正模標本 (編號EME VP.313)。之後,發現於1997年的前肢標本也被編入於巴拉烏爾龍。根據估計,發現於1997年標本的體型比正模標本大了45%,地質年代也較為年輕[ 8] 。
佐爾坦·西斯基(Zoltán Csiki)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發表於2010年8月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模式種 是粗壯巴拉烏爾龍 (B. bondoc )。屬名是以羅馬尼亞民俗傳說中的飛龍巴拉烏爾 (Balaur )為名;種名意為「矮胖的、豐滿的」,意指巴拉烏爾龍的身體小而矮胖[ 9] 。巴拉烏爾龍的學名還有其他意思,因為馳龍科是類似鳥類 的恐龍,因此屬名是以飛龍為名;Bondoc 本身也是個土耳其文 單词,研究人員選用亞洲 傳來的土耳其文單词,暗指巴拉烏爾龍可能演化自亞洲祖先[ 8] 。
體徵
巴拉烏爾龍與人類的體型比較圖
巴拉烏爾龍是獸腳亞目鳥翼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 晚期(馬斯垂克階 ),模式種 是粗壯巴拉烏爾龍 (B. bondoc ),也是目前的唯一種[ 8] 。巴拉烏爾龍最初發現時被認為屬於馳龍科,與其他馳龍科相比,巴拉烏爾龍的四肢骨頭較短、較為粗壯。大部分馳龍科具有大型、鐮刀狀、往後縮起的第二趾爪,而巴拉烏爾龍的第一趾爪、第二趾爪大型、呈鐮刀狀、往後縮起[ 8] 。除此之外,巴拉烏爾龍是目前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歐洲獸腳類化石。巴拉烏爾龍還有許多獨特的自衍徵 ,例如第三手指萎縮、可能缺乏實際功能[ 8] [ 10] 。
正模標本 的腳掌,具有兩個大型趾爪
目前已發現兩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羅馬尼亞西部的一處泥岩 層,屬於塞貝什組 (Sebeș Formation)地層,當時是個泛濫平原 。化石包含:多節脊椎、大部分肩帶與骨盆、大部分四肢骨頭。化石的保存狀態良好、相當完整,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歐洲獸腳類化石[ 8] 。在馬斯垂克階,歐洲是由多個群島所構成,島嶼隔離環境造成許多高度特化的物種,研究人員推論這是巴拉烏爾龍有許多特化特徵的原因[ 4] 。當物種在島嶼之間遷徙時,因為創始者效應 與遺傳漂變 ,遷入島嶼的個體基因,會影響其後代的基因差異。島嶼物種也會受到福斯特法則 (又名島嶼法則 )的影響,物種會因為環境資源的變化而變得更大或更小。同樣發現於哈采格島的馬扎爾龍 ,則是著名的島嶼環境造成的侏儒物種[ 4] 。
研究人員在命名巴拉烏爾龍時,提出種系發生學 分析,認為巴拉烏爾龍的最近親是亞洲 的伶盜龍 。根據估計,巴拉烏爾龍的完整身長約1.8到2.1公尺[ 8] 。如果伶盜龍是巴拉烏爾龍的最近親,牠們可能沒有因為島嶼法則而影響體型大小[ 8] 。與伶盜龍相比,巴拉烏爾龍可發現20個自衍徵,例如:第一與第二趾爪大型、呈鐮刀狀、往後縮起,短而粗壯的前肢與後肢,以及骨盆的大面積肌肉附著處,這些特徵顯示牠們的演化趨勢偏向四肢力量,而非快速行動[ 5] [ 10] 。研究人員指出,巴拉烏爾龍是島嶼環境所造成的奇特物種、奇異範例[ 8] 。
2013年,一項針對多種虛骨龍類 的研究分析顯示巴拉烏爾龍屬並不屬於馳龍科,而是屬於鳥翼類 的基群 ,比起熱河鳥目 與現今的鳥類親緣關係更近,但比起雜食鳥目 則位於更接近基群的位置[ 11] 。2014年,一項研究認為巴拉烏爾龍屬為尾綜骨鳥類 的姊妹群 [ 12] ,另一項研究透過包含2010年資料的資料組分析,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13] 。
古生物學
巴拉烏爾龍復原圖
佐爾坦·西斯基在命名巴拉烏爾龍時,提出他們是這個大型島嶼環境的頂級掠食動物 ,因為該地區還沒有發現更大型的獸腳類恐龍牙齒。他也提出巴拉烏爾龍可能使用兩根鐮刀狀趾爪攻擊、劃開獵物的肉體,而其前肢粗短、第三指萎縮,顯示牠們的前肢的主要功能可能不是攻擊獵物[ 14] 。早在化石被發現的時候,有相關人員指出巴拉烏爾龍的施力大,不像伶盜龍偏向速度快,因此巴拉烏爾龍有足夠力氣攻擊體型比牠們還大的獵物[ 10] [ 15] 。在2011年的一項恐爪龍下目 趾爪研究,則認為馳龍科的大型趾爪無法作出有效的刺穿、劃開獵物身體的動作,而是會使用腳掌、趾爪將獵物固定在地面上,用體重施壓於獵物,再低頭撕咬、吞食獵物,類似現代鳥類的獵食方式[ 16] 。巴拉烏爾龍的蹠骨 短、癒合,以及大型第一趾爪,這些特徵在馳龍科裡相當特殊,但也符合馳龍科以腳掌、趾爪固定獵物的理論[ 17] 。
義大利 古生物學家安德列·科(Andrea Cau)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巴拉烏爾龍的許多獨特特徵,可能顯示牠們是種雜食性 、草食性 恐龍,而非典型的肉食性 馳龍科恐龍。巴拉烏爾龍的第三指萎縮,可能代表牠們不是掠食性動物;而大型第一腳趾則可能主要支撐身體重量,而非在獵食中派上用場。此外,巴拉烏爾龍的四肢粗短,恥骨 寬、向後,顯示牠們的腹部可能有相當長的腸道 ,以協助消化,但也降低巴拉烏爾龍的移動速度[ 18] 。在2011年的趾爪研究提出後,安德列·科重新修正他的理論,認為在腳掌、趾爪固定獵物的理論前提,巴拉烏爾龍也有可能是掠食性動物[ 19] 。
參考資料
^ (罗马尼亚文) Definitie: balaur | DEX online . Dexonline.ro. [2010-09-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4-17).
^ Roulin, A.; Salamin, N. Insular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melanism, sexual dichromatism and body size in the worldwide-distributed barn owl.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19 April 2010, 23 (5): 925–934. PMID 20298444 . S2CID 20356466 . doi:10.1111/j.1420-9101.2010.01961.x .
^ Worthy, T. H.; Scofield, R.P. Twenty-first century advances in knowledge of the biology of moa (Aves: Dinornithiformes): a new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moa diagnoses revised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Zoology. 2012, 39 (2): 87–153 [2023-11-29 ] . S2CID 83768608 . doi:10.1080/03014223.2012.66506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20).
^ 4.0 4.1 4.2 (英文) Stein K; et al. Small body size and extreme cortical bone remodeling indicate phyletic dwarfism in Magyarosaurus dacus (Sauropoda: Titanosauria)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0, 107 (20): 9258–9263. PMC 2889090 . PMID 20435913 . doi:10.1073/pnas.1000781107 .
^ 5.0 5.1 (英文) ' Stocky dragon' dinosaur terrorized Late Cretaceous Europe . Physorg.com. [2010-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9-01).
^ (英文) Scientists Unveil New and Improved Velociraptor Cousin - Time NewsFeed . Newsfeed.time.com. 2010-08-31 [2010-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8-31).
^ (英文) Csiki, Z. and Grigorescu, D. A new theropod from Tustea: are there oviraptorosaur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Europe? (PDF) . Kaupia (Current Research in Vertebrate Palaeontolgy 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ists (EAVP)). 2005, 14 : 78 [2012-07-07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03-04).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英文) Csiki, Z.; Vremir, M.; Brusatte, S. L.; Norell, M. A. An aberrant island-dwelling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Romania . Proc. Nat. Acad. Sci. 2010-08-17, 107 (35): 15357 [2010-09-01 ] . PMC 2932599 . PMID 20805514 . doi:10.1073/pnas.100697010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9-24).
^ (罗马尼亚文) Balaurul bondoc zguduie lumea științei . Adevarul.ro. [2010-09-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9-14) (罗马尼亚语) .
^ 10.0 10.1 10.2 (英文) BBC News - Beefy dino sported fearsome claws . Bbc.co.uk. 2010-08-31 [2010-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8-31).
^ Godefroit, Pascal; Cau, Andrea; Hu, Dong-Yu; Escuillié, François; Wu, Wenhao; Dyke, Gareth. A Jurassic avialan dinosaur from China resolves the early phylogenetic history of birds. Nature. 2013, 498 (7454): 359–362. Bibcode:2013Natur.498..359G . PMID 23719374 . S2CID 4364892 . doi:10.1038/nature12168 .
^ Lee, Michael S. Y.; Cau, Andrea; Naish, Darren; Dyke, Gareth J. Sustained miniaturization and anatomical innovation in the dinosaurian ancestors of birds. Science. 2014, 345 (6196): 562–566. Bibcode:2014Sci...345..562L . PMID 25082702 . S2CID 37866029 . doi:10.1126/science.1252243 .
^ Foth, Christian; Tischlinger, Helmut; Rauhut, Oliver. New specimen of Archaeoptery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pennaceous feathers. Nature. 2014, 511 (7507): 79–82. Bibcode:2014Natur.511...79F . PMID 24990749 . S2CID 4464659 . doi:10.1038/nature13467 .
^ (英文) New Predatory Dinosaur Discovered in Romania . Wired.com. 2009-01-04 [2010-09-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9-01).
^ (英文) Caroline Davies. Frightening new predator found in the homeland of the dragon | Science . London: The Guardian. 2010-08-30 [2010-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8-31).
^ (英文) Fowler, D.W.; Freedman, E.A.; Scannella, J.B.; Kambic, R.E. The Predatory Ecology of Deinonychus and the Origin of Flapping in Birds . PLoS ONE. 2011, 6 (12): e28964 [2012-07-07 ] . PMID 22194962 . doi:10.1371/journal.pone.0028964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1-02).
^ (英文) Choi, Charles, Velociraptors' Killer Claws Helped Them Eat Prey Alive , LiveScience, 14 December 2011 [2012-07-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7-03)
^ (英文) Cau, A (2010). Balaur : More than just a "Double-Sickle-Clawed Rapto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ropoda, September 1, 2010.
^ (英文) Cau, A (2011). The Extinction of Dodoraptor (?)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ropoda, December 30, 20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