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 4.7吋Mk IX與Mk XII速射艦砲(英語:4.7 inch QF Mark IX and Mark XII)[note 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為大多數英國皇家海軍和英联邦海军驱逐舰所搭載的45倍徑4.7英寸(120毫米)艦載主炮,[1]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搭載著它倆的驅逐艦被出售而出口到眾多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與荷蘭,發射4.7吋(120毫米)分裝式炮彈。
這兩款火炮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時期類似的BL 4.7吋後裝艦炮(英语:BL 4.7-inch 45-calibre naval gun),將彈藥筒從後裝絲袋裝藥更改為分裝式QF黃銅彈殼和新型的水平滑塊式後膛機構。
在1930年的A級驅逐艦(英语:A- and B-class destroyer)以及隨後的大多數、包括直到1942年的R級驅逐艦(英语:Q and R-class destroyer)以上,Mark IX一直架設在CP Mk XIV單裝炮架以內。
幾乎完全相同的Mk XII艦炮被架設在1936年的部族級驅逐艦和1938年的J、K和N級驅逐艦(英语:J-, K- and N-class destroyer)以上的雙聯炮架CP Mk XIX以內。該炮架將最大仰角限制為40度,但是所有雙聯炮架CP Mk XIX都設置於高平兩用砲的炮架以上,並且配備了引信設定基座或Mk V引信設定機盤,[2]以使得炮架在受到引信保存測定(英语:Fuze Keeping Clock)(FKC)火控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情況以下向敵機開火。典型的最大射速是每門火炮12發/分鐘。[3][4]在1930年進行的射擊試驗中,巴西利斯克號(英语:HMS Basilisk (H11))能夠“在17秒以內發射5發炮彈”。[5]Mk XII火炮發射重達50磅(22.68公斤)的炮彈,炮彈為分裝式,彈頭和裝藥都通過具備使力到位、仰角和迴旋功能的供彈機盤進行裝填。新炮在向40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為16,970碼(15,517.37公尺,50,910英尺,9.64英里),而炮口初速則是2,650英尺/秒(807.72米/秒)[1]仰角為40度是有其道理的,理由是二戰驅逐艦會在面對空袭時負責掩護戰鬥(英语:Battle Fleet)艦隊,而40度的仰角足以打擊正在集中攻擊其他艦隻的敵機。[6]
菲利普·維安爵士(英语:Philip Vian)海軍上將曾描述了在1940年4月至6月的挪威水域戰役期間,使用部族級驅逐艦所架設的Mk XII艦炮對敵機的攻擊:
“在兩側群山環繞的狹窄水域中受到空襲,馬上就會想清楚,飛機是穩操勝算的。海上空間太小,无法充分自由地进行机动,而敵機的進場亦被石牆所掩護。與往常不同,當它們映入眼簾時,它的角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最大仰角只有40度的4.7英寸艦炮,无法打到他们。…翁達爾斯內斯鎮需要穿過魯姆斯達爾峽灣(英语:Romsdalsfjord)到達,距離入口還有40英里,我們在4月24日到達。船队和护卫队在白天通过这条水道时,速度为5节,航向稳定,两边都是陡峭的山脉,這对敌人的飞机来说就是一个诱人的诱惑。容克斯轟炸機的空襲一直持續到最後,儘管驅逐艦的炮火有40度仰角的限制,却足以让敌人无法达到他们的射击标准。雖然一些船被近失彈的破片損傷,卻沒有一艘船受到直接打擊。”[7][8]
S級驅逐艦(英语:S and T-class destroyer)為QF Mark XII 4.7英寸艦炮導入了CP(Central Pivot;中央樞軸)Mk XXII單裝炮架。這款新型炮架所裝有的炮盾(英语:Gun mantlet)的前部傾斜度很高,可將艦炮的仰角從40度增加至55度,[9][10]與以前的CP Mk XVIII的垂直正面形成鮮明對比,並且可輕鬆地將S級與先前的前型們區分開來。在這方面,野蠻人號(英语:HMS Savage (G20))卻是例外,配備4.5英寸口徑速射艦砲;一座前舷的雙聯炮架與後舷的兩座單裝炮架。
最終在1943年,4.7英寸口徑艦砲被Z級驅逐艦(英语:W and Z-class destroyer)以上的4.5英寸口徑速射艦砲所取代。所有新型4.5英寸炮的炮架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款真正的雙用炮架,都具有仰角達到55度的炮架,而實際發射的炮彈亦比4.7英寸的Mk IX與XII艦炮稍重,雖然比4.7英寸Mk XI艦炮(英语:QF 4.7-inch Mk XI naval gun)所發射的炮彈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