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香港指數(英語:MSCI Hong Kong Index),前稱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香港指數,俗稱大摩香港指數[1],是由明晟編製並發佈的股票指數,追蹤香港大盤股和中盤股的表現。指數於1986年3月31日啟動。[2]指數的計算方式以市值作基礎[3],覆蓋香港本地公司股票市場約85%的流通市值。[2]由於MSCI香港指數涵蓋香港市值較大的本地公司,因此比包括中國大陸在港上市公司的恒生指數更能反映香港公司的表現。[4][1]明晟另設有MSCI香港小型股指數(MSCI Hong Kong Small Cap Index)和MSCI香港微型股指數(MSCI Hong Kong Micro Cap Index),追蹤不包括在MSCI香港指數的公司。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ETF包括於美國上市的iShares MSCI香港ETF (EWH)。[5]
1993年3月,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曾推出MSCI香港指數期貨,首年交易量達66,000張。然而因投資者偏好於交投更活躍的香港期貨交易所恒生指數期貨,交易量於1994年跌至約500張[6][7],其後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中止經營有關業務。[8]
1998年11月23日,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重新推出MSCI香港指數期貨(HiMSCI)[7],與恒指期貨構成直接競爭[9]。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一系列措施應對,包括延長恒指期貨交易時間和豁免相關交易費用。[9][10][8]。香港聯合交易所向資訊供應商路透社發信,要求終止向摩根士丹利提供港股實時報價資料以計算MSCI香港指數[11],時任摩根士丹利常務董事Henry Fernandez對此表示驚訝,並指證券價格一般被認為是公開的資訊。[8]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蔣炤坪表示缺乏實時數據會令MSCI香港指數期貨難以吸引投資者。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仁良支持聯交所的決定,他認為一些投資者會因較寬鬆的保證金要求和披露要求而轉往新加坡交易[12]。一年後,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的香港指數期貨交易量只佔市場0.1%,在某些月份更沒有錄得任何交易。[13]2020年,MSCI與新加坡交易所結束了23年的合作關係,轉而跟香港交易所合作推出多種期貨合約,其中包括MSCI香港指數期貨。[14][15]
截至2024年6月1日,MSCI香港指數共有28隻成份股:[16](以下列表以左上向右下依比重排列,非香港上市則列明其上市地方)
每年2月、5月、8月和11月,明晟會公佈季度指數調整結果,宣佈指數成份股的變動。(以下列表略去沒有股份變動的季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