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16年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設下大西洋的熱帶氣旋季為六月至十二月期間。 大西洋颶風季的編號為AL取L一字,並且大西洋的氣旋命名機構為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英語:NHC)。更多關於北大西洋的颶風,請參見大西洋颶風季。
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第一個氣旋生成於2016年1月13日的颶風亞歷克斯。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2016年1月7日,一個溫帶氣旋在巴哈馬附近海面上生成。下午3時25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概率為1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概率為30%。
1月11日下午1時35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概率為4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概率為40%。
1月13日下午1時5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7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70%。下午5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直接將其升格為亞熱帶風暴,並給予編號One及命名為亞歷克斯(Alex)。
1月14日上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歸類為熱帶氣旋,並升格為一級颶風。
1月15日上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下午5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認為亞歷克斯已經轉化為溫帶氣旋。
2016年5月24日,一個低壓區在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東北部海面上生成。下午3時35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概率為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概率為30%。
5月26日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概率為5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70%。下午7時40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8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80%。
5月27日下午5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Two。
5月28日下午5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邦妮(Bonnie)。
5月29日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5月30日上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
其後,其殘餘雲系在美國東南部近岸重新發展。
6月2日上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6月3日下午5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6月4日上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再次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
2016年6月3日,一個低壓區在加勒比海西部海面上生成。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概率為1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概率為60%。
6月4日上午2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概率為5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70%。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7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80%。
6月5日上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Three。下午5時30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科林(Colin)。
6月7日下午5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認為科林已經轉化為溫帶氣旋。
2016年6月15日,一個低壓區在伯利兹附近海面上生成。下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概率為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概率為10%。
6月18日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概率為4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概率為40%。
6月19日上午2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7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概率為70%。下午5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Four。
6月20日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丹妮爾(Danielle)。下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6月21日上午5時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
2016年9月3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認為其己轉化為温帶氣旋。
9月12日,國家颶風中心開始監測剛剛移離西非海岸的東風波,有可能發展為熱帶氣旋。擾動逐漸組織,在UTC9月14日上午6時有足夠的組織並宣布發展為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1]。由於有西向風切變,預測僅發生輕微的增強[2]。9月15日早上,在中心附近有的大量的雷暴活動爆發,足以被歸類為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卡爾”(Karl)[1]。
卡爾原本預計將在被歸類為熱帶風暴後不久就會減弱為熱帶低氣壓。然而,該熱帶風暴卻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存,主要是由於位於風暴以西的上層低氣壓產生風切變[3]。卡爾在接下來的數天裏努力增強,在9月21日,風切變幾乎控制卡爾,當天早上,它減弱為熱帶低氣壓, 更懷疑風暴是否仍然有閉合的環流通[1][4]。這些模型對於預測影響卡爾的風切變失敗[4]。卡爾在接下來的一天半內仍然是熱帶低氣壓,並逐漸開始轉向西北。9月22日晚上,風切變終於開始緩和,卡爾在結構改善後再次成為熱帶風暴[1][5]。
風暴繼續向西北移動,然後轉向北移動並繼續穩步增強,並在第二天靠近百慕大時變得更有組織。卡爾在9月23日在晚上達到最高強度,氣壓為988毫巴(29.18英寸汞柱)[1]。它再轉向東北移動並在該島東南方近距離經過[6]。卡爾最終在9月25日早上達到風力時速110公里的最高風速[1],當天稍後在格陵蘭以南轉變成溫帶氣旋[1]。
除了被國家颶風中心命名的熱帶氣旋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低氣壓。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旋的資料。
下面的名字將被用於2016年在北大西洋形成而又被命名的風暴。如果有退役名稱的話,將由世界氣象組織在2017年春天宣布。在這個名單中未退役的名字將在2022年的風季中再次使用。這是與2010年風季使用的名單大致相同。黑色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黑色粗體名稱則表示該風暴活躍中,未使用之名字則以灰色字體表示,橙色表示下一個將會使用的名稱。
以下圖表顯示了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所有熱帶氣旋以及它們的登陸資料(如有)。在括號內的死亡人數屬於非直接,但仍與風暴有關的死亡。所有破壞及死亡數字都包括風暴在擾動及溫帶氣旋階段時的資料。
ACE的計算公式: ∑ v m a x 2 10 4 , {\displaystyle \sum _{}^{}{\frac {{v_{\mathrm {max} }}^{2}}{10^{4}}},} ,單位為 10 4 k t 2 {\displaystyle 10^{4}kt^{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