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940年代可說是歷史轉折的年代。在這段時間,中國長期處於戰爭情勢之中。1940年代起始,中国抗日战争仍艱苦進行。到了1940年代中期,中國除了獲得戰爭最後勝利喜悅外,也充滿大國崛起憧憬。1943年廢除不平等條約,而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與同盟國家並肩作戰,因而獲得更多外援和國際支持,亦為國家發展開創新機[1]:6。20世紀初起始的中國革命,經歷執政方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兩次內戰後,在1949年由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而告一段落[2],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權則退守臺灣。
經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以來的多年中国抗日战争戰事後,中國在1941年12月9日正式向日本宣戰。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領袖在雅爾塔舉行會議;8月,日本天皇宣告接受無條件投降[3]:46。8月15日,日本正式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陣營投降,中國取得最終的勝利。蔣介石於抗戰勝利日,發表告全國國民廣播詞;10月,國、共「會談紀要」發表;12月,蔣與夫人至北平、南京巡視[3]:46-47。
國民政府不僅與世界各國維持外交、商務、文化等關係,且曾與同盟國家並肩作戰,反抗日本侵略,並參與聯合國之創建,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1]:3。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所成之國民參政會,即為包括各黨各派代表之諮議機構[1]:6。戰後行憲,正式選舉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並由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1]:6。內憂外患頻仍,抗日、剿共戰爭不斷,使政府有危機感,大部時間,都有反對派言論存在,都有社團和社會運動自發存在,到1948年至1949年間,更呈現失控和無秩序之現象[1]:7-8。
中國抗日戰爭妨礙中國工業正常發展,但戰後中國接收許多日本在華企業,為戰後工業重建,奠定基礎[1]:7。戰後工廠復員,工業再度集於沿海各省[1]:7。
研究機構設立,有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高等教育質量並重[1]:7。
1946年,中國共產黨与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發生全面內戰;此后中共打败国民政府,並在1949年成功建立新政權。從1949年起,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中國大陸之統治權[1]:3。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形成台灣海峽兩岸分治的格局。
總結中國1940年代,不管是政經社會、軍事外交還是人文思想等領域,都深刻影響中國現代史的演進面向。中國國民黨訓政多年,限制其他政黨自由活動,而領導抗戰又提昇政府威信,加上選舉期間種種運作,因而在中央和地方各項選舉中獲勝[1]:6。至今,仍可感受到其影響力[2]。此期間人權保障,包括言論、結社等自由,受訓政、抗戰等影響,情況不佳;行憲以後,憲法列有人權條款,但因增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政府得以各種法律、命令,限制人民自由[1]:6。
一、日軍政府已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
二、該指揮官即通令所屬日軍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並派代表至玉山(浙江玉山機場)接受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之命令。
三、軍事行動停止後,日軍可暫保有其武裝及裝備,保持現有態勢,並維持其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聽候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之命令。
四、所有飛機及船艦應停留在現地點,但長江內之船艦應集中在宜昌、沙市。
五、不得破壞任何設備及物資。
六、以上各項命令之執行,該指揮官及所屬官員,均應負個人之責任,並迅速答覆為要。」[6]:235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賜電敬悉,今派今井副總參謀長,橋島參謀二人,率同隨員三人,準於本月十八日乘機飛至杭州等候尊命,再起飛玉山,敝處使用雙引擎發動機一架,並無特殊標識,並請咨照玉山飛機場派員接見,仰賴照料為感。
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印」[6]: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