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真鲨,又稱黑印白眼鮫、鈍吻真鯊,为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鲨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瀕危保育類動物。荷蘭魚類學家Pieter Bleeker於1856 在科學雜誌Natuurkundig Tijdschrift voor Nederlandsch-Indië 中首次將本物種命名為Carcharias (Prionodon) amblyrhynchos。後來的作者將這個物種移至真鯊屬。此模式標本是一隻來自爪哇海的1.5公尺長的雌魚[2]。
本魚分布魚印度太平洋區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水深0至100公尺。
本魚體壯碩,屬中型鯊魚,吻長,吻端寬圓。眼大,前鼻瓣呈短三角形,上頷齒短且具鋸齒緣。胸鰭窄如鉤狀,背鰭兩枚,第二背鰭高大,第一背鰭呈鉤狀。體背灰色,腹部白色,第一背鰭具不規則白色邊緣,尾鰭具寬黑邊緣,故名,第二背鰭、臀鰭、腹鰭尖端黑色。脊椎骨211至221枚,體長可達255公分,壽命可達25年。
本魚棲息於大陸棚、島嶼邊緣或珊瑚礁區,屬肉食性,主要以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為食,較大的鯊魚捕食頭足類動物的比例較大[3],單獨或成群捕食,並已知會將魚群困在在珊瑚礁的外壁上進行捕食。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卡拉瓦環礁觀察到多達700隻的狩獵群[4]。卵胎生,每隔一年就會出生一到四隻幼魚,幼魚的數量隨著雌魚體型的增加而增加。妊娠期估計為9至14個月。南半球的分娩時間為七月至八月,北半球的分娩時間為三月至七月。性成熟發生在七歲左右,此時雄魚體長為1.3–1.5公尺,雌魚體長為1.2–1.4公尺。大堡礁的雌魚性成熟期為11歲,比其他地方晚,體型也稍大[2][3][5]。
食用魚,魚肉可製成沙魚煙,魚肝可製成魚油。儘管該物種數量仍然眾多,但由於其繁殖速度緩慢、特定的棲息地要求以及傾向於停留在特定區域內,因此很容易出現局部枯竭的情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將其列為瀕危物種;這種鯊魚在其分佈範圍的許多地方被多種漁業捕撈,並用於生產各種產品,例如魚翅湯和魚粉[6]。另一個威脅是人類發展造成的珊瑚礁持續退化。有證據顯示某些地區數量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