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光宗(朝鮮語:고려 광종/高麗 光宗 Goryeo Gwangjong;925年—975年),姓王,諱昭(朝鮮語:왕소/王昭 Wang So),字日華,高麗的第四代君主,949年至975年在位。
光宗是太祖王建第四子,為神明太后劉氏所生,也是第三代王定宗王堯同母弟。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豪族權力,殘酷鎮壓反對者,並對內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高麗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很大發展。外交上,確定了「外王內帝」的方針,即對中原王朝自稱國王,在國內自稱皇帝。死後,由景宗繼位。
高麗光宗是定宗的同母弟,但卻是由信州院夫人康氏撫養長大的。949年,定宗病危,召光宗入內禪位。時年25歲光宗繼承高麗王位,建年號光德。當時高麗政局不穩,太祖王建為了統一後三國,與許多豪族結盟,這些豪族為了掌控政權發生了激烈的競爭。[1]光宗見證了兄弟爭位的一系列事件,覺得應該鞏固王權、獎勵對高麗發展有功之人,以及與鄰國建立良好外交關係。[2]高麗光宗經常讀唐太宗的《貞觀政要》,發現自己的處境與唐太宗有頗多相似之處。在949年的稅務規範化之後,光宗開展了一系列改革,來推動穩定的、以王室為中心的政治體系,並發展經濟和軍事。[1]
956年,光宗開始了第一項改革。他出臺了《奴婢按檢法(朝鲜语:노비안검법)》,沒收了富裕家庭的私奴。[3][4]此項改革令朝廷贏得了百姓的支持,被釋放的奴隸成為平民,戰時成為士兵,而他們也要像平民一樣交稅,這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2][1]隨後,光宗改組並發展軍隊,以面對北方的契丹和女真,在東北和西北建立了十二個座哨所,取消了都城和各地的領主,以朝廷任命的官員代之。[4]
958年,光宗確立高麗的科舉制度,命令翰林學士雙冀開科取士,以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來取代世族勢力。[4]960年,從中國引入百官公服制度,[5]並以開京(今開城)為皇都,西京(今平壤)為西都。[5]
光宗的改革受到士族的強烈阻撓,尤以開國功臣為甚。對此光宗非常強硬,他鼓勵告密,將這些敢於叛亂的士族投獄處決,不少功臣遭到殺戮。人們十分畏懼,不敢偶語。[2] [5]
在外交上,光宗確定了「外王內帝」的方針,對中原王朝自稱國王,在國內自稱皇帝。[5]953年,後周太祖郭威派遣衛尉卿王演、將作少監呂繼贇出使高麗,册封光宗為特進、檢校、大保使持節、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兼御史大夫、高麗國王。光宗在949年至952年期間自行使用光德年號,之後,改用後周年號。960年至963年期間自行使用峻豐為年號,之後又改用北宋的年號。
光宗一生崇信佛教,將有才能的僧侶提拔為自己的顧問,僧人惠居(朝鲜语:혜거국사)被他封為國師,坦文(朝鲜语:탄문)被封為王師,參與政治事務。光宗在位期間建立了許多寺廟。光宗還開創了僧科(朝鲜语:승과)考試制度來測試僧人的佛學知識水平,使僧侶能夠在官府和寺院中得以晋升。他試圖借此將眾多佛教宗派統一為一個思想,但最後失敗了。[6]
光宗於975年7月病重,數日後死去,時年51歲。其子景宗王伷繼位,給他上廟號光宗,諡號大成大王,葬於憲陵(朝鲜语:헌릉 (고려 광종))。穆宗五年(1002年)四月加諡宣烈,顯宗五年(1014年)三月加平世,十八年(1027年)四月加肅憲,文宗十年(1056年)十月加懿孝,高宗四十年(1253年)十月加康惠,稱弘道宣烈平世肅憲懿孝康惠大成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