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最初僧伽 ├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雪山部或雪山住部(梵語:Haimavata;巴利語:Hemavatika、Hemavataka),又名上座弟子部[1],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根源於本上座部[2],流傳於雪山地區。
雪山(Himavā/Himālaya)[3]一般認為就是喜馬拉雅山區。
漢傳佛教傳說,在根本分裂之後,佛滅後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在迦濕彌羅國上座部僧團中,從摩揭陀國遷來的說一切有部一時極盛,形成主要的派系。而遵守傳統學說的先上座部僧侶,移居雪山之中,稱為雪山部[4]。
基於《大史》將雪山部與其他被認為是大眾部支派的部派一併提出的記載,有人認為雪山部源出大眾部。
在桑奇的大佛塔銘文中,記載數位傳法長老的名號,有「末示摩」Majjhima(或拼作Madhyama) 以及全雪山部的傳教導師「迦葉波俱特羅」Kāsapagota(或拼作Kassapagotta、Kasyapagotra)[5],印證在華氏城結集後,Majjhima 末示摩尊者前往Himavanta雪山傳教的記載。有人推測這兩位也是飲光部的開祖[6][7]。
《異部宗輪論》記載:
在宗義上,雪山部認可大天五事,而《大毘婆沙論》和《異部宗輪論》認定這是大眾部提出的並導致了根本分裂,究其原因,要么是雪山部忘卻了傳統,要么是五事諍論實際上發生在最早記載五事的《發智論》所處的時代[10],其他宗義則類同於說一切有部。
《毘尼母經》,引用了三部律主尊者彌沙塞、尊者迦葉惟和尊者薩婆多的言論,並提及了律主曇無德,金倉圓照據「雪山中五百比丘」等語,推論是雪山部傳承的戒經[11][12],亦即出自先上座部。也有人以和《四分律》多處記事相同,認為是法藏部[13]。
或以為屬於曇無德部,所說論藏作「五分」,確與《四分律》相同。但所說律部,有「母」而沒有「調部」,與《四分律》的組織不合。不同於《四分律》的,還有如億耳Śroṇa-koṭikarṇa十二年才受具足,而《四分律》作三年;五人共分僧物,而『四分律』作四人等。金倉圓照博士,以卷四有「此是雪山中五百比丘所集法藏」,推論為雪山部Haimav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