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泰中學(英語:Clementi Secondary School),前稱官立漢文學校,於1926年成立,為香港第一所由英國殖民政府開辦的中文中學。
官立漢文學校開設前,香港大部分中文學塾,都由民間私辦。根據李我所述,香港私塾仍然保留至太平洋戰爭結束。中文私塾的畢業生多數會往中國内地升學,課程亦銜接中國學制。
1925年12月,香港紳商周壽臣、羅旭龢、李右泉、曹善允、尹文楷、李景康、俞叔文、馮平山、劉子平、李亦梅等,藉中環華人行6樓華商俱樂部舉行敘會,商議請求政府撥地,創立一所官辦中文學塾,以中文作為教學語言。此議獲教育司庵氏(G. N. Orme)贊同,乃委派漢文視學官李景康負責草擬辦法,香港第一所由英國殖民政府開辦的中文學校因此誕生,定名「官立漢文學校」。
學校在1926年開課,首任校長為當時的漢文視學官李景康先生。校訓出自《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成立之初,以醫院道榮華台分設師範第1、2年級;假育才書社課室設中學1、2、3年級;另醫院道中華會館設高小1、2年級。學生共200人。1927年,漢文中學遷入西營盤官學堂薄扶林道舊址。1941年12月,日軍攻佔港島。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於日軍佔領香港而停辦。
戰爭結束後,於1945年復校,並在1946年易名為「官立漢文高級中學」,兼收女生。
1951年,殖民地政府為紀念前香港總督金文泰爵士對香港中文教學的貢獻,將學校易名為「金文泰中學」。金文泰爵士於1925年就任香港總督,是一位漢學家和「中國通」,精通中文和廣東話,並是皇家亞洲學會的會員,曾被前香港總督盧吉爵士提名出任香港大學創校校長,但因改派到英屬蓋亞那出任輔政司而未能成事。金文泰夫人得知學校易名一事後,於1958年1月4日自英國寄贈「金文泰爵士紀念杯」一座,以為紀念。現在金文泰中學圖書館仍藏有當年由金文泰爵士捐贈的中國典籍,故金文泰中學是全港最具歷史價值書籍的擁有機構之一。
戰後復校後,一度與皇仁書院共用堅尼地道校舍。
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的獨立時期,三校中大部份學生都是金文泰中學的畢業生。及後金文泰中學的校友(例如馮秉芬爵士)亦參與中文大學創設,而金文泰中學的畢業生歷來亦多進入中文大學攻讀不同學科。由於金中與中大在七、八十年代的學制相接,至使中文大學創校初期有大部分學生來自金文泰中學,令當時金文泰在香港坊間有「中大預備學校」之稱。至今因為考試及學制的改革,中大已不是金文泰畢業生唯一的大學目的地,但至今有不少金文泰校友任教於中大、及擔任中大及其成員書院的校董。
1961年及以前, 香港政府以小學會考以定能否有機會升讀中學,當時香港中學學位嚴重不足,大半小學生要被淘汰失學。小學會考及升中試都會給每一個學生一個名次,全港首50名會得到葛亮洪獎學金,金文泰中學每年錄取了不少葛亮洪獎學金得主。1961年9月,隨著位於炮台山炮台山道的新校舍落成啟用,金文泰中學遷入現址至今。
該校於2001年獲校友提名,參加優質教育基金主辦的傑出學校獎勵計劃,結果在校風及培育一項評選中獲頒優異獎。
1949年6月,梁世華校長邀請徐虹磯先生設計校徽圖形:徽形如盾,藍質白章,中繪木鐸,有橫列文行忠信四字,刻於鐸之兩旁上端,盾下作通心白色帶捲摺飄揚之狀。
徽形如盾者,取《禮經》所謂禮義以為干櫓之義也;木鐸,古者施教,振之以警眾者也;文、行、忠、信者,取夫子四教之義,即該校校訓也;色取藍白者,荀子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藍,蓋青之所自出也。今世謂弟子之勝師者,亦曰青出於藍,蓋欲學者不可忘其師承之所出自耳。白者,素色也,逸詩有素以為絢之辭,夫子有繪事後素之語,甘然後受和,白然後受采,學者當以美質為尚也。
校訓:文、行、忠、信
當年他 (杜祖貽) 在跑馬地崇蘭小學讀書時,校長曾禮聘前清翰林桂南屏太史來指導學生寫字。......中學時代,杜教授在培英中學讀過大半年。......杜教授在高中年級時轉讀金文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