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兒玉(1922年6月27日—2014年12月11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台南神學院教授、詩人、時事評論家、母語運動者。〈台灣翠青〉做詞者。
鄭兒玉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屏東東港,父親經營製米廠。中學就讀於台南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後轉至日本同志社中學。於同志社大學文學部研讀神學,對基督教歷史和西洋近代史產生濃厚興趣。1947年元月學成回台,素未謀面的阮朝日先生聽說有留日學人,特地至基隆碼頭迎接他。因離家已久他先回東港探親,不料被重病的父親感染天花,卻也因需靜養而逃過二二八事件的劫難。
1949年他受教會差派在嘉義布袋鎮沿海開拓傳道,兼任母校長中教師。1955年至芝加哥McCormick神學院研讀碩士學位,後又前往瑞士日內瓦大學普世教會研究所進修,回國後受聘於台南神學院。 1963年受邀擔任西德文化部部賓,參與研究德國的社會與教會關係。1966年又受邀擔任以色列宗教部部賓。鄭兒玉在台南神學院創設了基督教社會互談會(Christian Academy, 1967),此外又舉辦信徒事工班、工業社會服務、家庭協談中心,在高雄市創設生命線等等。
此時國民黨政權開始壓迫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會聯盟(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教會開始抵抗。1971年中华民国失去聯合國席位,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前,由鄭起底稿長老教會發表了「國是聲明」主張台灣人民對台灣前途有自決權。 隔年鄭赴德於漢堡大學神學院作研究,1975年在美國參加台灣人夏令會。
1977年美國宣布一个中国政策,鄭再度為長老教會《人權宣言》擬底稿。因長老教會及旅美台人的努力,美國國會制定通過了「台灣關係法」。
1979年中美建交,因應時局的變化神學院設立附屬「基督教社會研究所」,鄭擔任所長,同時於長老教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主委任內開始研擬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年底即發生高雄美麗島事件,教會有關人士多位受牽連。隔年林宅血案發生,4月總幹事高俊明牧師被逮捕。再隔年陳文成事件發生,鄭牧師等教會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牧會關懷遺族眷屬。
1980年前後鄭牧師出任「教會公報」社論主筆和理事長。
1994年他於台南神學院開設「台語文化教室」,推動台灣母語文化建設。2002年他正式二度退休,出版了《押韻詩篇》與《台灣翠青》- 基督信仰與台灣民主運動詩歌二書。仍主持台灣戰後威權時期的文獻整理,積極參與台灣母語各種運動。
8月加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在此中間開始台語創作:〈仰望受難的主〉、〈真光燦爛的金星〉及〈白的雪落來落來〉等未公表不少詩歌與這些小朋友分享。 當時的〈受難的主〉和〈燦爛金星〉,在2002年才正式發表
台語白話字神學論文: “Kiám-thó Tâi-ôan Soan-kàu ê Ki-pún Lōe-iông” (檢討台灣宣教的基本內容)。該論文雖經將近50年,其立論尚堅在正為教會警告
〈流浪海外台灣人的心聲 Lamentation of the Taiwanese in Exile , New York〉
2)由新加坡亞洲基督教協議會出版<亞洲基督教>《台灣基督教史》, “Christianity in Taiwan”in Christianity in Asia, Publ. by 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Singapore, 1979. 時雖仍蔣經國統台的高潮,在書中向國際學術界指出:蔣家政權沒收台灣人母語聖經之事
4月,長老教會總會在馬偕醫院台北總院紀念:台灣宣教120週年及「台灣教會公報」創刊百週年感恩禮拜時,受託以「福音不是反共,反共不是福音;教會不是黨外,黨外不是教會」為重題警告教會 7月,被選為「世界基督教大眾傳播學會」中央委員. Elected as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Christain Comuunication.
2)發表台語白話字評論〈只有羅馬字才會得通建立台灣新文化〉,《鄉土文化》。屏東
2002.09/12
2002/2006.09
《台灣翠青》- 基督信仰與台灣民主運動詩歌 第一版/第二版, 台北望春風出版社
《台語押韻啟應詩篇》第一版, 台灣教會公報社 《新版 台語詩篇:押韻啟應》 _____________
其立論欲提醒同胞:以長老教會特別其神學教育為例,差不多全體台灣人缺亡母語意識,在無意識中假定當然以殖民地時代的「國語」思考書寫,而簡接協力建立舊殖民地文化
專訪中提到「我一生的願望亦可說是我的遺言,就是:希望有一天台灣人能以他們不同的族群母語思考,創出獨一無二的(unique),並受上帝祝福之世界性台灣國文化。」
成大碩士生論文著作《Tīn Jyi-giokk Bo̍ksu ê Bûn-hòa Su-sióng》(鄭兒玉牧師的文化思想),從語言、文字、國家及宗教等面向,來呈現鄭兒玉對台灣語言、羅馬字的主張以及建立新而獨立的台灣之想像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