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體埃達》(Poetic Edda)是一本詩集,裡面記載北歐神話的故事,由冰島主教貝恩祖法·史雲申於1643年發現。貝恩祖法·史雲申認為《詩體埃達》是在十二世紀時由冰島牧師塞蒙恩德·弗魯德(1056—1133)蒐集整理,現代學者推翻了該說法,但是有些時候《詩體埃達》又稱作《塞蒙恩德埃達》(Sæmundar Edda)。
冰島的《老埃達》是在九世紀時,由從挪威而來的遷徙者所帶來的一種獨特口頭文學。十三世紀時,由北歐吟唱詩人(Skald)將其寫定成篇。《老埃達》共收詩歌35篇,其中神話詩14篇,英雄詩21篇。神話詩記錄的是有關北歐諸神的傳說,有敘事體,也有教諭體。英雄詩都是短詩,內容為古代英雄或北歐海盜時期前的國王和戰士。《老埃達》的首篇是〈女巫的預言〉(Völuspá),它敘述世界和人類的創造、毀滅和再生。
《詩體埃達》是在1643年時由冰島主教貝恩祖法·史雲申所發現,後來貝恩祖法將其贈送給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4,1577-1648),因此得名《皇家手稿 (Codex Regius)》,好幾世紀以來《皇家手稿》都存放在丹麥皇家圖書館中。1971年丹麥政府將其交還給冰島,當時由於航空技術不夠發達,相關當局擔心如此重要文件會出什麼意外,所以決定透過航運,由海軍護衛送往冰島[1]。
《詩體埃達》的詩篇為北歐的口頭文學作品,皆為可供吟唱的歌謠,各詩篇即使拆開也可個別吟唱。語風活潑而質樸,且開頭突兀,文中利用對話、獨白和行動來敘事。利用迂說式修辭(kenning)或指稱式隱喻(heiti)的方式來配合音韻節拍,廣泛使用疊句和副歌,疊句通常出現在詩歌開頭。這些詩歌採用日耳曼史詩獨特的格律,大多兩句為一行,每節行數不一,但都不會很長,敘事體多為四行一節,教喻體多為六行一節,每節中間一停頓,不押尾韻而壓頭韻。英語史詩《貝奧武夫》和日耳曼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即以這種韻律格式,這種格式後來被稱為「尼伯龍根詩體」。
詩體埃達分為兩部份:神話詩和英雄詩,雖然其中有幾首詩篇在找到時就只有標題而內文殘缺,且有部份詩篇並沒有包含在最初找到的版本裡,是之後找到再補上的,但這三十五首詩篇都大約是11世紀前作品。另外有三首詩篇是原手抄本裡中沒有的,且非常可能是在基督教傳入冰島後才被硬塞進去的作品,其內容說教意味濃厚,風格迥異。
在《皇家手稿》內,為最初找到的部份:
不在《皇家手稿》內,為日後找到的部份:
不在《皇家手稿》內,日後加入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