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子魚屬(學名:Siganus),又名臭肚魚屬,為蓝子鱼科現存的唯一一個屬。Siganus屬由丹麥動物學家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於 1775年描述,Siganus rivulatus也由Fabricius於1775年描述,並指定為模式種。
本科鱼类因身体上普遍布有近似蓝色的深色斑点或斑纹而得名“藍子鱼”,此科鱼类的日文名称アイゴ的汉字写法亦为“藍子”。但因为汉语中有“篮子”这一常用词语而常常被误称为“篮子鱼”。
本科於廣泛分布印度太平洋之淺水域。
幼魚大多出現於潮間帶,成魚則生活於較深之水域,一般不會超過30公尺。
本科魚類外形酷似刺尾魚,兩者的區別為藍子魚的腹鰭內外均有1枚硬棘,中間夾有3枚軟條;背鰭、臀鰭之硬棘數較多;尾柄兩側無硬棘或盾板等。藍子魚體呈長卵圓形,極側扁;體被極小之圓鱗。側線單一且完全,高位。頭小,吻鈍。口小不能伸縮,齒一列,密生門狀齒,且有具齒緣。背鰭及背鰭之硬棘數和軟條數每一種皆相同。背鰭硬棘為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尾鰭後緣截平,凹入或深叉。藍子魚活著時,其體色型態明顯可辨認,但一旦死亡或遭壓力時,則體色很快變成同一型態,難以辨別。本科魚類背鰭、腹鰭及臀鰭之硬棘具有毒腺,被刺後會引起劇痛。
本科傳統上分類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的其中一科,2016年《世界鱼类》第五版将其放在独立的刺尾魚目,2017年的《硬骨鱼系统分类》将其放在真鱸形系中,还未决定其目级分类。[2]
本屬包含約29個物種,如下[3][4]:
本科魚類屬於日行性魚類,以海藻或海草為主食。它們棲息的環境較複雜,幼魚大都成群的在枝狀珊瑚叢中,且以藏在死珊瑚之上的藻類為食,有的則待在混濁的紅樹林區河口區孵育。成魚有成對或成群的生活於混濁的河口區。
本科大都是美味的食用魚。但有時略帶海草味,不為某些人所喜愛。有些種類是觀賞魚,體色多彩者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