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早,聯邦軍波多馬克軍團轄下七個軍(Corps)中,有六個抵達戰場。前一日歷經苦戰的第一軍(由約翰·牛頓(John Newton)少將代替亞伯納·搭博戴少將擔任代理軍長)與第十一軍(軍長為奧利佛·豪爾少將)於當日傍晚與另外四個軍的援軍會師,分別為第十二軍(軍長為亨利·史羅坎(Henry Warner Slocum)少將)、第三軍(軍長為丹尼爾·席寇斯(Daniel Edgar Sickles)少將)及第二軍(軍長為溫菲爾德·漢考克少將);而第五軍(軍長為喬治·西切斯(George Sykes)少將)則於次晨抵達。聯邦軍第六軍(軍長為約翰·塞吉威克(John Sedgwick)少將)當時則位於遠在30哩外的馬里蘭曼徹斯特。各軍接防著名的三哩長魚鈎狀防線,防線自寇普嶺起,蜿蜒過墓園嶺,下接墓園山脊稜線。邦聯軍北維吉尼亞軍團之戰線約與此平行,分據神學院山脊與蓋茨堡之西北、正北、與東北三面。在場的是第二軍(軍長為理查·尤爾中將)與第三軍(軍長為安布罗斯·鲍威尔·希尔中將);而第一軍(軍長為詹姆斯·隆史崔特中將)正自賓夕法尼亞的凱許城(Cashtown)─麥耐茲城(McKnightstown)一線趕來,唯其轄下之喬治·皮克特(George Edward Pickett)師於本日之戰缺席。
李將軍要求圍困蓋茨堡南方高地,特別是墓園嶺。該地俯瞰城區、扼聯邦軍補給線、控制通往華盛頓特區的要道。他認為經耶米特斯堡公路(Emmitsburg Road)奔襲為最佳方案,於是要求隆史崔特的第一軍發動拂曉攻擊,並欲令尤爾的第二軍自城北的駐地會師增援。尤爾排拒此案,指出若放棄已攻佔之地將導致其部士氣消沉。隆史崔特則力言轄下的約翰·胡德(John Bell Hood)之師尚未全軍抵達(且皮克特之師未至一兵一卒),李將軍於是讓步,命尤爾所部留在原駐地,襲擾寇普嶺,牽制聯邦軍防線右翼,使之無法增援左翼;隆史崔特軍則將於準備就緒後主攻左翼。若時機來臨,尤爾之牽制性襲擾將轉為大規模攻擊。
邦聯軍隆史崔特之攻擊行動以36門火砲長達30分鐘的齊射為開端,痛擊於桃子園內防守的聯邦軍步兵,以及郝克(Houck)旅和其轄下之砲兵連。約翰·胡德(John Bell Hood)轄下兩旅分為兩線部署於戰地山脊(Warfield Ridge,位於墓園山脊南坡)上的畢謝克樹林(Biesecker's Woods):傑洛米·羅伯森(Jerome B. Robertson)准將的德克薩斯旅在左,伊凡德·羅(Evander McIvor Law)准將的旅在右,這兩旅的後側另有兩個旅:左後方為喬治·安德森(George T. Anderson)准將的旅,右後方為亨利·班寧准將(Henry Lewis Benning)的旅。
魔鬼穴為聯邦軍第三軍防線之最左翼所在,由約翰·瓦德(John Henry Hobart Ward)准將的旅駐防,該旅隸屬於大衛·勃尼(David Bell Birney)少將的師,為該師中兵員最多的旅(下轄六個團,另加兩連狙擊手,共計2,200人)。該處為郝克山脊(Houck's Ridge)之南端,位於茂梅谷(Plum Run Valley)西北方,是一處由奇形怪狀的巨大礫石堆積而成的中海拔高地,邦聯軍無法翻越這些礫石直達目的地,邦聯軍德克薩斯第1步兵團與阿肯色第3步兵團於是穿越羅斯樹林(Rose Woods),遂一頭撞進聯邦軍瓦德的防線;瓦德所部猝不及防,或者因地形不佳,而無法構築工事,兩軍面對面爆發一場罕見的惡戰,時間持續一個小時以上。開打不到三十分鐘,聯邦軍印地安那第20步兵團即死傷過半,紐約第86步兵團團長戰死;邦聯軍阿肯色第3步兵團則陣亡182人,團長傷重不治。
在此同時,邦聯軍羅旅轄下兩個團(阿拉巴馬第44步兵團、第48步兵團)從向大圓頂挺進的大部隊中分出,仰登茂梅村,對聯邦軍瓦德的側翼形成威脅。這兩個團的目標為聯邦軍緬因第4步兵團與紐約第124步兵團,以及由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上尉指揮的紐約第4獨立砲兵營(此營之火力在相當程度上讓羅旅在推進中陣腳大亂)。瓦德因而壓力大增,不得不召來駐於其右翼遠處的賓夕法尼亞第99步兵團增援左翼。紐約第124步兵團團長奧古斯都·伊利斯(Augustus Van Horne Ellis)上校及副團長詹姆斯·克隆威爾(James Cromwell)少校決定反擊,他們不顧幕僚敦促其步行帶隊以策安全之要求,翻身上馬;克隆威爾少校說道:『我軍今日必須能親眼見到我們兩人。』兩人率領外號『旺橘』的紐約第124步兵團向西衝鋒,穿越一片由矮石籬圍起的三角形牧場,直下郝克山脊。邦聯軍德克薩斯第1步兵團連退200碼,然後才以大規模齊射穩住陣腳。伊利斯上校及克隆威爾少校於敵軍齊射時中槍陣亡,紐約第124步兵團則退回原攻擊發起線。參加攻擊的283名將士中,僅100人生還。其後賓夕法尼亞第99步兵團終於來援,瓦德旅重新佔領山脊。
邦聯軍胡德師的第二波攻勢由亨利·班寧(Henry Benning)與喬治·安德森(George Thomas “Tige” Anderson)兩個旅發動。他們看出聯邦軍勃尼師所在防線的一處間隙:在瓦德之右方,雷吉斯·托布萊恩(Régis de Trobriand)旅開頭之前方,有一處大缺口。安德森殺入托布萊恩的防線,及其位於麥田南界的裂隙。托布萊恩寫道:邦聯軍『雪崩般向我聚集,我軍將死傷者們的遺體堆放在前。』聯邦軍頑強反擊,迫使安德森旅撤退;安德森本人腿部受傷,被送離戰場。
班寧轄下的喬治亞第2步兵團與第17步兵團南進茂梅谷,處於瓦德的側翼附近,駐小圓頂的賓夕法尼亞第99步兵團以及哈佐特(Charles E. Hazlett)的砲兵連彈如雨下,而攻方持續推進。史密斯上尉的紐約砲兵連三面受敵,支援的步兵傷亡慘重,無力護衛,三門十磅威力的帕洛特砲(Parrott rifle)因而落入德克薩斯第1步兵團手中,於次日反用於對付聯邦軍。
勃尼勉強湊出援軍,派遣紐約第40步兵團與紐澤西第6步兵團自麥田移防至茂梅谷,以防敵軍襲擊瓦德之側翼;這兩團於礫石山中一處地形破碎之所在撞上班寧與羅兩位將軍的兩支邦聯軍部隊,倖存者日後稱此地為『屠宰場』(Slaughter Pen)(茂梅(Plum Run)日後以『血流成河』(Bloody Run)著稱,茂梅谷則成為『死亡谷』(Valley of Death))。紐約第40步兵團在無止境的壓力下不支,由紐澤西第6步兵團掩護其撤回,三分之一的兵員因而陣亡。
小圓頂上發生了一件事,真是說來話長,簡單的說就是幹掉了一名狙擊手。他隱蔽在兩塊巨石所夾的一道石牆之後,而我們被從那個方向來的子彈騷擾了很長一段時間。其中一發子彈甚至擦過我左耳上方的頭髮,打穿另一個人的肩膀。他比我略高,站在我後面作為掩護。還好我們終於利用望遠鏡找出開槍者的位置。狙擊手射出的子彈從我們頭上嗖嗖飛過,他的隱敝之處升起小縷的青煙。我們於是把震撼彈裝到一門砲內,仔細瞄準他的位置後發砲,砲彈擊中其中的一塊巨石而爆炸,自此再也沒有被從那個方向來的子彈打擾過,我們以為這一彈把他嚇跑了。戰事結束後,我們騎馬行軍經過魔鬼穴,發現一名邦聯軍士兵的屍體仰天橫躺。就我們所見,他身上沒有任何標誌。可以確信他死於砲彈轟擊巨石所引發的震盪。奧古斯都·馬丁(Augustus P. Martin)上尉,蓋茨堡之役中聯邦軍第五軍砲兵連長。蓋茨堡編纂者(Gettysburg Compiler),1899年10月24日
小圓頂
襲擊小圓頂為蓋茨堡之役中,及整場內戰裡,最知名的一場戰鬥。此戰由邦聯軍部隊之來襲而展開。第五軍轄下之史壯·文森(Strong Vincent)旅登上位於聯邦軍防線極左端之據點,士氣高昂地抵禦邦聯軍對礫石坡的猛攻。約書亞·張伯倫(Joshua Lawrence Chamberlain)上校率緬因第20步兵團堅守,對抗阿拉巴馬第15步兵團(威廉·歐提斯(William Calvin Oates))攻擊的事蹟廣為流傳,而史壯·文森、派崔克·歐羅克(Patrick H. “Paddy” O'Rorke)、與查爾斯·哈佐特(Charles E. Hazlett)等英雄人物亦一戰成名。
參見:小圓頂之役
下午5:50,邦聯軍科曉旅轄下一團抵達羅斯的農舍;聯邦軍第五軍轄下由詹姆斯·巴恩斯(James Barnes)領軍的第一師,則以威廉·提爾頓(William S. Tilton)與傑克布·史威哲(Jacob B. Sweitzer)兩旅增援礫石山。科曉的部隊對緬因第17步兵團施加強大壓力,但該團死守據點。不知何故,巴恩斯未知會友軍勃尼師的部隊,便將其兵力不足師北撤300碼,退至接近麥田公路(Wheatfield Road)之處,托布萊恩與緬因第17團只好跟隨。邦聯軍於是圍困礫石山,湧入麥田(巴恩斯這項飽受批評的爭議性決策,實質上終結了自己的軍旅事業)。
當日午後稍早,聯邦軍波多馬克軍團司令米德在明白了席寇斯的愚行後,立命漢考克從其第二軍派出一師增援第三軍。漢考克於是令約翰·考德威爾(John Curtis Caldwell)准將所部第一師由位於墓園山脊的預備陣地移防,該師於下午六點抵達戰線,並派出轄下的三個旅分由山繆·祖克(Samuel Kosciuszko Zook)、派屈克·凱利(Patrick Kelly,愛爾蘭旅)、愛德華·克羅斯(Edward E. Cross)三位上校領軍上陣,該師另保留一旅由約翰·布魯克(John Rutter Brooke)率領,作為預備隊。祖克旅與凱利旅逐出礫石山上的邦聯軍;克羅斯旅則肅清麥田,將科曉的部隊逼回羅斯樹林一線。祖克與克羅斯兩人於帶頭攻擊時傷重不治,而邦聯軍的西門斯將軍亦於此役中陣亡。在克羅斯的部隊耗盡彈藥後,第二軍第一師師長考德威爾命布魯克率其旅接替上陣。此時,聯邦軍於桃子園之據點已告陷落(詳下節),而邦聯軍的伍佛旅持續攻擊麥田公路,奪下礫石山,並對麥田中的聯邦軍進行側翼攻擊,布魯克旅自羅斯樹林潰退,第五軍第一師的史威哲旅上前,以勇猛的徒手肉搏有效遲滯邦聯軍之攻勢。麥田再度易手。
數支聯邦軍部隊此時開到。第五軍第二師,由羅米音·艾瑞斯(Romeyn Beck Ayres)准將率領,人稱「正規師」,因其轄下三個旅當中有兩個旅為合眾國陸軍,而非來自各州的志願兵部隊(艾瑞米師轄下由史帝芬·威德(Stephen H. Weed)准將指揮的志願兵旅已於小圓頂接戰,是故此時到達麥田者為純正規軍編制的兩個旅)。該師於行經死亡谷時,置身於由魔鬼穴上的邦聯軍狙擊手交織的猛烈火網中。在正規師持續行進時,邦聯軍翻越礫石山,穿過羅斯樹林,攻擊聯邦軍新抵達之各旅的側翼。正規師在死傷慘重且敵軍持續施壓的情況下,秩序井然地撤回較安全的小圓頂。兩旅正規軍共有2,613人接戰,死傷829人。
邦聯軍科曉旅的右翼攻入麥田時,其左翼則左攻查爾斯·葛拉罕(Charles K. Graham)准將旅轄下的賓夕法尼亞部隊,即勃尼的防線之右翼;該處有駐有第三軍及砲兵預備隊的三十門火砲,打算堅守防區。邦聯軍南卡羅來納各團待命自桃子園全線槍砲齊發,冷不防有人呼喊錯誤的命令,於是待命攻擊的各團朝向麥田右轉,正好將左翼暴露於聯邦軍射界之內。科曉後來寫道:『數百名最英勇最善戰的卡羅來納戰士倒下,成為這場致命錯誤的犠牲者。』
堅忍不拔地向前衝鋒的邦聯軍步兵,由於暴露在桃子園與麥田中的聯邦軍砲兵的火網之下,因而被迫撤退。聯邦軍約翰·畢格羅(John Bigelow)上尉的第九麻薩諸塞砲兵連轄下之拿破崙砲第六排駐於防線左翼,使出罕見的絕活『且戰且走』(retired by prolonge),即開砲後藉其後座力將砲身迅速後拖,待其抵達特洛斯托農場後,即接獲命令堅守據點以掩護步兵撤退;他們最後終於逃過了邦聯軍密西西比第21步兵團之追擊,但遭擄獲三門大砲。
自墓園山脊長途行軍,使得許多南下支援的聯邦軍單位隊形散亂,必須於茂梅谷暫停以作整頓。漢考克引領其第二軍轄下的喬治·威拉德(George L. Willard)上校旅向山脊行進時,遇上邦聯軍巴克斯戴爾旅;威拉德的紐約客旅將巴克斯戴爾的密西西比旅逐回耶米特斯堡公路,巴克斯戴爾左膝負傷,接著一枚加農砲彈傷其左足,隨後復因胸部中彈而墜馬,其部屬不得已將他留在曠野中等死,他次晨逝於聯邦軍的野戰醫院中。威拉德也陣亡,其旅復遭邦聯軍砲兵逐回。
Mackowski, Chris, Kristopher D. White, and Daniel T. Davis. Don't Give an Inch: The Second Day at Gettysburg, July 2, 1863—From Little Round Top to Cemetery Ridge. Emerging Civil War Series. El Dorado Hills, CA: Savas Beatie, 2016. ISBN978-1-61121-229-7.
Petruzzi, J. David, and Steven Stanley. The Complete Gettysburg Guide. New York: Savas Beatie, 2009. ISBN978-1-9327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