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shè)利(梵文:शरीर, śarīra),又作堅固子、舍利子、設利羅,意为屍體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舍利最早指佛祖涅槃後的大體自行火化后剩下的殘餘部分,是祂的遺物,后来也指高僧(尼)圓寂火化剩下的骨烬,通常埋葬于塔中。很多佛教古國的君主會派人迎接這些舍利,並建佛塔供奉它。在當時,這些舍利因為稀少,又是佛教聖物,因此常被直接當成佛陀本人來祭拜。
佛教敬仰和崇拜舍利,是从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释迦牟尼佛荼毘火葬后,遺下有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佛牙,還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迎回佛祖舍利,经香姓婆羅門居中协商平分给八位国王。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卒塔婆舍利塔以供奉,并定期举行祭礼。香姓婆羅門及必波延那婆羅門,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火葬燃餘炭灰回去起塔供奉,因此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被分葬在十处:
馬鳴菩薩造的《佛所行讚》中說“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阿育王时期,为弘扬佛法,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八万四千塔来安奉。随着各地建塔,舍利也流传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1896年至1898年,英国人柏佩(William Claxton Peppé)在印度比普羅瓦发掘出一个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函,里面正是佛祖葬在迦毗罗的舍利。这些舍利送给了佛教国家泰国,后又分出一部分给斯里蘭卡、日本。
佛教经典《浴佛功德經》中称为舍利的有两类:
《金光明經》捨身品第十七:『舍利者,乃是無量六波羅密功德所熏。』『汝等今可禮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浴佛功德經》的確有提到︰『我滅度後有二種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但並無上述的註解,至於《金光明經》提到的舍利,是佛陀前世舍利,並非現存的佛骨舍利。
《金光明經》所言舍利者,應是法身舍利,非指物質舍利,法身舍利乃是無量無相六波羅密功德所熏,亦是戒定慧之所薰,且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乃金剛不壞法身。
关于舍利的形成,舍利是由人的尸体经高温火化后产生的。將遺体放瓦缸形式魂缸内並在溫度攝氏600到1,600度之間的溫度进行以日计时间焚燒(佛教高僧通常要烧七天),並在末段加温至1640度以上持续一日以上,骨頭內的磷酸鈣及各种有机物、炉内、专门用以焚化高僧的灵缸内壁的硅酸盐结合形成磷灰石,而其他颜色多是融解时與人生前攝取的多種鹽類或焚烧时加入的各种物品、如半宝石的佛珠、金属饰物融解結合,燒結出漂亮的陶瓷狀結晶,即是舍利子。[1][2]这点在古代人中一般用木柴是做不到的,而只有在高僧才能以木炭焚化並持续七日七夜之下、甚至後来用煤,加上鼓风(无论主动或长烟通的被动式)才有形成舍利的可能,这点在古代即使是王族也办不到也不会如此火化。而现代焚化由于多用煤气,温度多僅为1400度左右而且时间太短无法融解烧结成珠。
极多舍利子缺乏歷史佐證,是否佛遗的真偽有所爭議。但即使如此,舍利子本身代表佛或高僧大德的遗存,它们代表佛及高僧曾经的教导,在这点即使舍利子形成並不神秘,但其所代表的佛法教导卻是莊严的。
部分所謂佛牙舍利,依照片外觀判斷與人類牙齒有差距,與牛的臼齒外觀反而較為接近。而且多为化石类而非珠子形式。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