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社是1918年10月於台灣霧峰創設的漢文詩社,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漢文詩社,主要的創社成員為林幼春和蔡惠如,意圖延續臺灣的漢文傳統。[1]
成立原因
1918年9月20日,清水的鰲西詩社與中臺地區的櫟社聯吟詩句,皆有感漢文的傳承遭遇危機。兼具兩社會員身分的蔡惠如,希望有所突破,開始與社員一同籌備臺灣文社成立事宜。同年12月,於第一臺中座(約略是臺中市中正路80號)舉辦臺灣文社成立大會,由傅錫祺、蔡惠如、林幼春、林子瑾、鄭汝南、林獻堂、陳聯玉、陳懷澄、林載釗、陳滄玉、陳基六、莊伊若等十二人發起。定設址於臺中州臺中市花園町五丁目五六番地(今台中市東區振興里信義街上)。據點同時設立文庫,提供購讀報刊雜誌等功能。[1]
1919年1月發刊,《臺灣文藝叢誌》創刊之〈臺灣文社設立之旨趣〉,同期所載〈臺灣文社規則〉中指出本社以「鼓吹文運,研究文章詩詞,互通學者聲氣」為宗旨。1919年10月19日,社員大會於臺中座召開,選舉理事等林幼春等27人,評議員洪棄生等38人。中部重要的漢文界人士都參與其中。[1]
刊物
《臺灣文藝叢誌》為臺灣文社的機關刊物,也是臺灣首份漢文雜誌。創刊於1919的新年元旦,約1925年結束發刊。[2]從1919年發刊開始到1926年停刊,發刊形式歷經月刊、旬報,再回到月刊,發行時間約7年。[1]
思想特色
面對殖民政府的壓迫,以及現代化的教育改革。古典漢文人重新思索「漢文」的意義,因此多以漢文為形式,除了介紹、創作古典漢文之外,亦有新學的介紹專欄。呈現古典文人面對新時代的應變策略。另外,為了避免官方干預,強調刊登皆為文學作品,不列入任何涉及政治的作品。[1]
專欄內容
《臺灣文藝叢誌》雖以古典散文為倡議之首務,專欄內容多元。專欄「文壇」,可見詩文集的序文、文人相互應和的祝壽文。由此可知當時古典文人的交誼。而「詞苑欄」則呈現各詩社依課題創作,可見當時詩社的互動網絡。亦有重刊過往文人的詩作,保留過往臺灣古典漢文的重要作品。[3]:44-46其中不乏趣味之作,時常模擬古人口吻,借古諷今,也針砭時事。[3]:48另外也不時翻譯國外的文獻,如第一年的一至八號刊載《德國史略》,原文是英國人 John Finnemore 於 1913 年出版的 Germany from the Peeps at History Series,由林少英翻譯成古典漢文。[3]:8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施懿琳. 台灣文社.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 ^ 柯喬文. 臺灣文藝叢誌. 台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 ^ 3.0 3.1 3.2 吳宗曄.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傳統與現代的過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