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BARU.COM
Privacy Policy
Artikel
New Profile
My Blog
Profil Sekolah
Bedasar Wilayah
Luar Negeri
Prov. Aceh
Prov. Bali
Prov. Banten
Prov. Bengkulu
Prov. D.I. Yogyakarta
Prov. D.K.I. Jakarta
Prov. Gorontalo
Prov. Jambi
Prov. Jawa Barat
Prov. Jawa Tengah
Prov. Jawa Timur
Prov. Kalimantan Barat
Prov. Kalimantan Selatan
Prov. Kalimantan Tengah
Prov. Kalimantan Timur
Prov. Kalimantan Utara
Prov. Kepulauan Bangka Belitung
Prov. Kepulauan Riau
Prov. Lampung
Prov. Maluku
Prov. Maluku Utara
Prov. Nusa Tenggara Barat
Prov. Nusa Tenggara Timur
Prov. Papua
Prov. Papua Barat
Prov. Riau
Prov. Sulawesi Barat
Prov. Sulawesi Selatan
Prov. Sulawesi Tengah
Prov. Sulawesi Tenggara
Prov. Sulawesi Utara
Prov. Sumatera Barat
Prov. Sumatera Selatan
Prov. Sumatera Utara
Bedasar Tingkatan
KB
PKBM
SD
SDLB
Semua Bentuk
SKB
SLB
SMA
SMK
SMLB
SMP
SMPLB
SPK SD
SPK SMA
SPK SMP
SPS
TK
TKLB
TPA
Kampus [Wilayah]
Prov. Aceh
Prov. Bali
Prov. Bangka Belitung
Prov. Banten
Prov. Bengkulu
Prov. D.I. Yogyakarta
Prov. D.K.I. Jakarta
Prov. Gorontalo
Prov. Jambi
Prov. Jawa Barat
Prov. Jawa Tengah
Prov. Jawa Timur
Prov. Kalimantan Barat
Prov. Kalimantan Selatan
Prov. Kalimantan Tengah
Prov. Kalimantan Timur
Prov. Kalimantan Utara
Prov. Kepulauan Riau
Prov. Lampung
Prov. Maluku
Prov. Maluku Utara
Prov. Nusa Tenggara Barat
Prov. Nusa Tenggara Timur
Prov. Papua
Prov. Papua Barat
Prov. Riau
Prov. Sulawesi Barat
Prov. Sulawesi Selatan
Prov. Sulawesi Tengah
Prov. Sulawesi Tenggara
Prov. Sulawesi Utara
Prov. Sumatera Barat
Prov. Sumatera Selatan
Prov. Sumatera Utara
Encyclopedia
Digital Literacy
Bahasa Indonesia
Deutsch
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Italiano
Nederlands
Polski
Português
Sinugboanong Binisaya
Svenska
Tiếng Việt
Winaray
Русский
Українська
العربية
مصرى
中文
日本語
Profil
Prefix a
Prefix b
Prefix c
Prefix d
Prefix e
Prefix f
Prefix g
Prefix h
Prefix i
Prefix j
Prefix k
Prefix l
Prefix m
Prefix n
Prefix o
Prefix p
Prefix q
Prefix r
Prefix s
Prefix t
Prefix u
Prefix v
Prefix w
Prefix x
Prefix y
Prefix z
Prefix 0
Prefix 1
Prefix 2
Prefix 3
Prefix 4
Prefix 5
Prefix 6
Prefix 7
Prefix 8
Prefix 9
Prefix Other
Partner
Ensiklopedia Dunia
Artikel Digital
Literasi Digital
Jurnal Publikasi
Kumpulan Artikel
Profil Sekolah - Kampus
Dokumen 1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年表
編年史
前奏
(
亞洲
(
英语
:
Events preceding World War II in Asia
)
歐洲
)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
英语
:
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
1943年
(
英语
:
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
1944年
(
英语
:
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
1945年至今
(
英语
:
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
主題
外交史
宣戰史
(
英语
:
Declarations of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
戰鬥
(
英语
:
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
軍事行動
(
英语
:
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
戰線
歐洲戰場空戰
(
英语
:
List of air operations during the Battle of Europe
)
東線戰場
(
英语
:
Timeline of the Eastern Front of World War II
)
曼哈頓計畫
英國大後方
(
英语
:
Timeline of the United Kingdom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
軸心國部隊投降
(
英语
:
Timeline of the surrender of Axis forces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
查
论
编
以下是1940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年表
:
1月
1日:一万日军在中国山西东部发动反击,以援助几被包围的日军第36师
[
1
]
。
2日:苏联进攻芬兰受挫,苏军大量坦克被毁。
7日:英国实行基本食品配给制
[
2
]
。
据报,
蘇奧穆斯薩爾米戰役
芬兰获胜,歼灭苏军一整个师,缴获大量军车。
7日: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将军获苏联对芬军队指挥权
[
1
]
。
10日:
梅赫倫事件
发生,一架携带有
黄色方案
的德国飞机坠毁于中立国
比利时
。
16日:截获文件表明
希特勒
计划入侵
斯堪的纳维亚
,并将对法国和
低地国家
的入侵行动推迟至春季,因春季天气更有利于入侵。
17日:苏联重又进攻芬兰,以猛烈空袭作为报复。
20日:4时15分,德国U-44潜艇在葡萄牙海域以鱼雷击沉希腊汽船
Ekatontarchos Dracoulis
,致6人死亡。此前6小时U-44一直在搜寻
Ekatontarchos Dracoulis
的位置
[
1
]
。
21日:一艘
U型潜艇
击沉英国
陛下之舰
“埃克斯茅斯”号
驱逐舰
,135名船员全部遇难。
24日:
赫尔曼·戈林
指定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解决“猶太人問題”。
27日:德国制定入侵丹麦和挪威的最终计划。
2月
1940年1月12日,芬兰滑雪部队在芬兰北部
1日:
日本国会
公布预算,军事开支过半,创历史新高。
5日:英国和法国预料到德国的占领,决定干预挪威,以援助芬兰的名义断绝铁矿石贸易。计划定于3月20日左右执行。
9日: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被任命为德国
第38装甲军
指挥官,不再参与策划对法国的入侵。
10日:苏联同意在新贸易条约中向德国提供粮食和原材料。
14日:英国政府要求志愿军赴芬兰战斗。
15日:苏军攻陷芬兰重要防御点苏马,突破
曼纳海姆防线
。
15日:希特勒下令进行
無限制潛艇戰
。
16日:英国
陛下之舰
“哥薩克”号
驱逐舰
在中立挪威领海从德国“阿尔特马克”号运输舰强行带走303名英国战俘,引发
阿爾特馬克號事件
。
17日:芬兰继续从
曼纳海姆防线
撤退。
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经由
阿登森林
入侵法国的计划。
21日:
尼古拉斯·馮·法爾肯霍斯特
将军被任命指挥不久后对挪威的入侵。
3月
1日:希特勒指导部下入侵丹麦和挪威。
3日:苏联开始进攻芬兰第二大城市
维堡
。
5日:芬兰告知苏联,同意其停战条件。次日,芬兰大使赴
莫斯科
就和约进行谈判。
11日:英国开始实行肉类配给制
[
2
]
。
12日:芬兰经过105天战斗后于莫斯科与苏联签订和约,被迫放弃重要领土换取和平。
16日:德国空袭
斯卡帕湾
,二战期间首次造成英国人员伤亡。
18日:希特勒和
墨索里尼
在
奥地利
边境
布伦纳山口
会晤
[
2
]
。希特勒认为意大利将在适当时机参战,墨索里尼表示同意。
20日:
爱德华·达拉第
辞任法国总理。
21日:
保罗·雷诺
就任法国总理。
28日:英法达成正式协议,双方均不会单独与德国寻求媾和。
29日:苏联想要更多领土。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对
苏联最高苏维埃
提及
罗马尼亚
比薩拉比亞
问题。
30日:日本在中国南京建立
汪精卫
傀儡政权。
30日:英国进行秘密侦察飞行,采用
西德尼·柯頓
(
英语
:
Sidney Cotton
)
开创的高空高速立体摄像技术,对苏联境内目标区域拍照,为“
派克行动
”做准备。
4月
4月:
卡廷大屠殺
发生,苏联
内务人民委员部
屠杀22000名波兰官员和警察等。
3日:
国防协调部长
(
英语
:
Minister for Co-ordination of Defence
)
恩爾·查特菲爾德
(
英语
:
Ernle Chatfield, 1st Baron Chatfield
)
的部级地位为
第一海軍大臣
温斯顿·丘吉尔
的部长级国防委员会所取代。
9日:德军从挪威数个港口登陆,拿下
奥斯陆
;
德國入侵丹麥
,6小时后丹麦投降。
10日:德国成立挪威政府,由德国前国防部长
维德孔·吉斯林
领导。
11日:发生第一次
纳尔维克战役
,英国驱逐舰和飞机突袭德国海军获胜。
12日:英军占领丹麦
法罗群岛
。
13日:发生第二次纳尔维克战役,英军再次获胜。
14日:英法军队开始登陆挪威
特隆赫姆
北部的
納姆索斯
。
15日:英军登陆挪威
纳尔维克
附近的
哈尔斯塔
。
16日:更多英军登陆挪威,特隆赫姆南部和北部尤甚;对特隆赫姆的争夺持续到22日。
27日:英国开始从挪威中部、特隆赫姆北部和南部撤军。
5月
1940年5月,
同盟国
和轴心国势力
1940年5月中旬,德国
闪电战
攻势
1940年5月中旬,英国入侵冰岛地图
1日:盟军开始撤离挪威港口;撤离工作将持续到6月。
5日:挪威在伦敦成立流亡政府
[
2
]
。
8日:
内维尔·张伯伦
首相在
英国下议院
挪威辩论
(
英语
:
Norway Debate
)
中险胜。
9日:英国征兵年龄限制扩大至36岁。
10日:德国入侵比利时、法国、
卢森堡
和荷兰;内维尔·张伯伦辞任英国首相;
温斯顿·丘吉尔
就任英国首相。英国入侵冰岛。
比利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丘吉尔被要求组建一个战时联合政府
[
2
]
。
德国开始大规模进攻
西方战线
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德国空降部队
拿下埃本-埃美爾要塞
。
10日:
海牙戰役
荷兰迅速击败侵略者,伞兵进攻有史以来首次失败。
11日:卢森堡沦陷。
丘吉尔向居于荷兰的德国前皇帝
威廉二世
提供英国政治庇护,被拒绝。
12日:比利时炸毁
默兹河
所有桥梁,以阻止德军前进。
12日:
阿尼战役
在比利时爆发。
13日:
荷兰流亡政府
(
荷兰语
:
Londens kabinet
)
在
伦敦
成立。
海因茨·古德里安
将军的装甲兵团攻破法国
色當
。
威廉明娜
逃往英国寻求庇护。
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
鲜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演讲。
13日:
赫雷伯山战役
(
荷兰语
:
Slag om de Grebbeberg
)
,荷兰战败于德国。
14日:新任战争部长
安東尼·艾登
宣布成立
英國國土警衛隊
(
英语
:
Home Guard (United Kingdom)
)
,主要由老人和退休人员组成。
丘吉尔向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总统和加拿大请求援助。公布了包括
工党
、
自由党
和
保守黨
党员在内的新英国联合政府的纲要。
14日:
荷蘭堤防戰役
荷兰击败德国。
14日:
鹿特丹轟炸
促成德国在
鹿特丹战役
(
荷兰语
:
Strijd om de Maasbruggen in Rotterdam
)
的胜利,同时造成巨大破坏,大量平民死亡。
荷兰决定投降,唯
泽兰省
除外。
15日:荷军投降
[
2
]
。
为报复德军对鹿特丹的轟炸,英国进行了
二戰期間首次大规模戰略轟炸
,袭击了
盖尔森基兴
。随后几天又轰炸了
汉堡
、
不来梅
、
科隆
、
埃森
、
杜伊斯堡
、
杜塞尔多夫
和
汉诺威
。
德军越过默兹河
[
2
]
。
16日:丘吉尔造访巴黎,听闻法国战争几近结束。
16日:比利时军撤退,比利时政府迁往法国
波尔多
。后又迁至伦敦
[
3
]
。
17日:德军进驻
布鲁塞尔
,拿下
安特卫普
。
保罗·雷诺
和84岁
一战
英雄
菲利普·贝当
组建新法国政府。
18日:
馬克西姆·魏剛
取代
毛利斯·甘莫林
成为法国武装部队指挥官
[
2
]
。
安特卫普沦陷。
18日:德国赢得
泽兰省之战
(
荷兰语
:
Strijd in Zeeland
)
。
19日:法国
亚眠
遭德军围困;
阿拉斯
遭
埃尔温·隆美尔
部队围困;另有德军到达
滨海努瓦耶勒
。
19日:英国完全入侵冰岛。
20日:
海因茨·古德里安
将军的装甲兵团拿下
阿布维勒
,威胁到该地区的同盟国军。
23日:战前英国法西斯领导人
奧斯瓦爾德·莫斯利
入狱;他和妻子将在狱中度过余生。
24日:英国最终决定停止在挪威的行动。
25日:同盟国军撤至
敦刻尔克
[
2
]
。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向同盟国军滩头推进,允许
赫尔曼·戈林
用空军展开进攻。
英國皇家空軍
守住滩头。
纳粹德国空军对英格兰零星轰炸。
滨海布洛涅
向德军投降。
25日:苏联准备完全接管波罗的海国家。 苏联政府指责立陶宛绑架苏联士兵。
25-28日:86名比利时平民在芬克特村被德军杀害。
26日:“A4”号
巡邏艦
到达
普利茅斯
,将最后40吨国家
黄金储备
运出比利时。
26日:
加来
向德军投降。
敦克爾克大撤退
开始,同盟国军需要从
敦刻尔克
撤出34万人。这一行动将在纳粹德国空军猛烈轰炸下持续到6月3日。
28日:比利时向德国投降;
利奥波德三世
投降并被拘留。
30日:
英國內閣
会议,尽管
E·F·L·伍德
和张伯伦反驳有力,丘吉尔仍然赢得投票,继续作战。
31日:日军猛烈轰炸长江上游
国民政府
首都重庆。
6月
3日:
敦克爾克大撤退
最后一天,224,686英军和121,445法军和比利时军全部撤离完毕。
德军轰炸
巴黎
。
4日:温斯顿·丘吉尔向下议院发表“我们誓不投降”演讲。
7日:德国
格奈森瑙號戰艦
和
沙恩霍斯特號戰艦
在挪威海域击沉
陛下之舰
“光榮”號
航空母舰
和两艘驱逐舰;英国舰只无空中掩护。
9日:
苏联红军
在
拉脱维亚
边境挑起冲突。
10日:意大利向法国和英国宣战。挪威投降。
哈康七世
及其政府三天前已撤至英国。
11日:法国政府迁至
图尔
。馬耳他戰役爆发。
12日:
第51高地师
一万多英军在
索姆河畔聖瓦萊里
被俘。
13日:德军占领巴黎;法国政府迁至
波尔多
[
2
]
。
14日:驻扎于
土伦
的
法國海軍
对
利古里亚海岸
的意大利目标发动进攻作战。
苏联
波羅的海艦隊
对
波罗的海国家
实行全面军事封锁。波罗的海沿线苏军已预备在波罗的海国家组织
共产主义
政变。苏联轰炸机击落一架自
塔林
飞往
赫尔辛基
的“
卡勒瓦
”号芬兰客机,机上载有美国驻塔林、
里加
和赫尔辛基
公使馆
的三个外交邮袋。
15日:苏联向
立陶宛
发出
最后通牒
,限八小时投降。
安塔纳斯·斯梅托纳
总统逃离立陶宛,因此不可能以合法方式接替政权。苏军进驻立陶宛,攻击拉脱维亚边防军。
英军开始从法国西部港口撤离,称“
艾莉尔行动
(
英语
:
Operation Ariel
)
”。
16日:
保罗·雷诺
辞任法国总理,
菲利普·贝当
就任法国总理。
法国
La Curieuse
号
单桅纵帆船
迫使意
Provano
号潜艇浮出水面,后将其撞沉。
苏联向拉脱维亚和
爱沙尼亚
发出投降的最后通牒。
17日:
兰开斯特里亚号
班轮在
圣纳泽尔
海域沉没。此次事件是英国最严重的一次海难,至少有3000人丧生。
苏军进驻拉脱维亚和
爱沙尼亚
。
18日:
夏爾·戴高樂
将军成立法国流亡政府“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被苏联占领
。
20日:法国向意大利寻求停战
[
4
]
。
21日:法德两国停战谈判在
贡比涅
举行。
義大利入侵法國
期间,两意军单位进入法国。
21日:法国“洛林”号戰艦向
意属利比亚
巴蒂亞
(
阿拉伯语
:
البردية
)
港口开火。在法国对意大利最后的几次行动中,法国海军飞机攻击意大利本土
塔兰托
和
里窝那
。
21日:波罗的海国家发生由苏联领导的政变,仅塔林进行了军事抵抗,造成爱沙尼亚2人死亡,苏联10人死亡。
22日:法德两国签署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
24日:法意两国签署停战条约。
25日:1时35分,法国正式向德国投降。
艾莉尔行动最后一次大规模撤离;191,870名盟军士兵、飞行员和一些平民逃离法国。
26日: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罗马尼亚租让比薩拉比亞和北
布科維納
两地。
27日:罗马尼亚提议谈判。莫洛托夫回复称不给租地便打仗。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新的最后通牒。
28日:英国承认戴高乐将军为
自由法國
领导人。
意属利比亚
总司令
伊塔洛·巴尔博
元帅在
利比亚
图卜鲁格
被己方防空炮火意外击毙。
28日:苏联红军占領比薩拉比亞及北布科維納。
28日:
納粹德國空軍
轰炸英国
海峡群岛
。德国不知其为非军事区。
根西
有33人死亡,67人受伤;
澤西
有9人死亡,多人受伤。
28日:轴心国和同盟国护卫舰在
克里特
西南发生冲突。
30日:德国入侵海峡群岛。
7月
1日:德军完全占领
海峡群岛
。
1日:法国政府迁至
維希
,称
維希法國
。
1日:
魯道夫·格拉齊亞尼
元帅接替
巴尔博
职位。
2日:希特勒下令制定入侵英国的计划,代号
海獅作戰
。
2日:
奧爾德尼島
向德国投降。
2日:
布莱顿
海滩关闭,布下地雷和铁丝网等。
3日:
納粹德國空軍
首次轰炸
加的夫
。
3日:英军担心法国海军落入德国人手,发动
凱比爾港海戰
。
4日:法军被
英國皇家海軍
击溃;
維希法國
与英国断绝外交关系以示抗议。在
亚历山大港
,法国同意解除“洛林”号战舰及数艘小型船只武装。
爱德华八世
被任命为
巴哈马
总督。
4日:
薩克島
向德国投降。德国已控制英国所有
海峡群岛
。
4日:德国新闻局公布法国沦陷期间获得的
派克行动
(
英语
:
Operation Pike
)
文件摘要,指英法两国计划轰炸苏联油田。此行动后终止。
4日:意大利占领
卡薩拉
。
5日:比利时政客
卡米耶·胡斯曼
和
马塞尔-亨利·雅斯帕
(
荷兰语
:
Marcel-Henri Jaspar
)
担心仍在法国的比利时官方政府向德国投降,遂在伦敦成立非官方流亡政府。
9日:意大利海岸发生
卡拉布里亞戰役
,无人死亡。
10日:纳粹德国空军空袭海峡运输舰只,
不列顛戰役
开始。
罗斯福总统要求
国会
大幅提高军事准备。
11日:
英國皇家空軍
空袭和德国
兵工厂
和荷兰境内的敌方
炮台
。
12日:納粹德國空軍袭击
威尔士
、
苏格兰
和
北爱尔兰
。
14日:苏联在波罗的海国家组织暗箱操作的选举。议会将为苏联所控制。
16日:希特勒下令执行
海獅作戰
,入侵英国。
18日:
维希法国空军
轰炸英控
直布罗陀
。
19日:爱沙尼亚
约翰·拉伊多内
将军被驱逐至
西伯利亚
。
19日:同盟国舰只与两艘意大利轻型
巡洋舰
发生冲突,一艘意舰在
斯帕达角战役
中沉没。
21日: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抵达
伦敦
。
苏联控制下的诸波罗的海国家议会要求加入苏联。
22日:西半球国家开会讨论中立与经济合作,称
哈瓦那会议
。
近衛文麿
被任命为
日本首相
。
23日:英国正式成立
英國國土警衛隊
,由老人和无法在正规武装部队服役者组成。
25日:所有妇女儿童被命令撤离
直布罗陀
。
26日:美国启用
美国陆军
总司令部,旨在通过监督
美國本土
野战部队的组织和训练来促进动员。
30日:
爱沙尼亚总统
康斯坦丁·佩茨
被苏联逮捕,驱逐至
俄罗斯
。
8月
8月:
卢森堡
发生“
徽章之战
”(Spéngelskrich),平民在显著位置佩戴爱国徽章,反抗卢森堡德化。
1日:希特勒将9月15日定为
海獅作戰
行动日。
1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
最高蘇維埃議會
口头攻击英国和美国,重申《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他还宣称苏联国界已延伸至
波罗的海
沿岸。
1日:
意大利皇家海军
在
波尔多
建立
贝塔索姆
(BETASOM)潜艇基地,并参加
大西洋海戰
。
1-4日:第一次
马耳他护航战
(Malta convoys)
急促行动
(Operation Hurry)结束。
2日:
夏爾·戴高樂
将军被法国军事法庭缺席判处死刑。
2日:
蘇聯吞并比薩拉比亞及北布科維納
。
3日:苏联正式吞并
立陶宛
。
4日:
东非战役
期间,
古列尔莫·纳西
(Guglielmo Nasi)将军率领意军入侵并占领
英屬索馬利蘭
。
5日:因
英吉利海峡
天气恶劣,以及德军无法取得空中优势,德国推迟入侵
大不列颠
的计划。
5日:苏联正式吞并
拉脱维亚
。
6日:苏联正式吞并
爱沙尼亚
。
11-15日:意大利入侵期间,
英屬索馬利蘭
发生
图格阿甘山口之战
(Battle of Tug Argan)。为避免被包围,英军撤退。
13日:
鹰日
(Adlertag),
赫尔曼·戈林
开始对英国机场进行持续两周的攻击,为入侵做准备。一些德国史学家认为这是
不列顛戰役
的开始。
14日:台柴特委员会(Tizard Mission)的英国科学家
亨利·蒂澤德
爵士
前往美国,将一些英国最高机密技术送给美国,包括
雷达
核心设备
多腔磁控管
。雷达对保卫英国有重大作用。
15日:
英國皇家空軍
在东海岸的战斗中战胜
納粹德國空軍
。英国开始加速生产
战斗机
。
15日:希腊
埃利号防护巡洋舰
在
蒂诺斯岛
港口被意大利潜艇击沉。
16日:
不列顛戰役
继续;德军因飞机射程不足,且英国广泛使用雷达而受到阻碍。
16日:美国和英国《
基地驱逐舰协定
》初稿公布。
17日:希特勒宣布封锁
不列颠群岛
。
18日:
不列顛戰役
战斗激烈;德国轰炸机编队损失严重。戈林断言战斗机飞行员怯懦,命令其严密保护轰炸机,进一步限制了其能力。
19日:意军拿下
英屬索馬利蘭
首都
柏培拉
,英国守军逃至
亚丁
。柏培拉沦陷标志着入侵英国殖民地计划完成。该月结束前,意大利控制了英属索马利兰以及
苏丹
肯尼亚
交界处的数个城镇和要塞,包括
卡薩拉
、
加拉巴特
和
摩亞雷
。
20日:意大利宣布封锁
地中海
地区英国港口。
20日:丘吉尔在
英国下议院
发表“
Never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从来没有这麽多的人对这麽少的人亏欠这麽多)演讲。
20日:
中国共产党
在
华北
发动
百团大战
。
22日:德军用远程大炮轰炸
多佛
及其附近沿海地区。
24日:德国飞机误炸
克里波门
一座
教堂
,意外地决定了英国战争未来形态。
25日:丘吉尔下令轰炸柏林,以报复德国轰炸克里波门。
26日:伦敦和柏林皆遭轰炸。这是柏林首次遭到轰炸。
27日:
杜阿拉
沦陷,不久
法属喀麦隆
全境沦陷。
30日:德国继续轰炸英格兰;为报复
英国轰炸柏林
,德国开始轰炸伦敦,
倫敦大轟炸
开始。
30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口授所谓
第二次维也纳裁决
,迫使
罗马尼亚
将北
特兰西瓦尼亚
(包括
馬拉穆列什縣
全县和
克里沙纳
部分地区)移交给
匈牙利
。
31日:纳粹德国空军继续袭击英国机场和伦敦市。德军试图攻击雷达装置,未果。
31日:两艘
英國皇家海軍
驱逐舰在荷兰海岸“
特塞尔灾难
”中沉没。
9月
1日:德国命令犹太人戴上黄色星星。
2日:《
基地驱逐舰协定
》完成。英国把
巴哈马
、
安地卡島
、
圣卢西亚
、
特立尼达岛
、
牙买加
和
英屬蓋亞那
的军事基地免费租给美国99年,美国则给英国50艘驱逐舰。
3日:因德国空军未能攻破英军防御,希特勒遂推迟对英国的入侵计划。
6日:
卡羅爾二世
放弃
罗马尼亚
王位,支持其子
米哈伊
,而政府则由
扬·安东内斯库
元帅接管。
7日:纳粹德国空军判断失误,把攻击目标从英国皇家空军机场转移至伦敦,估计有2000平民死亡。英国其他城市亦被袭击。
9日:
西部沙漠战役
中,
馬里奧·貝爾蒂
将军指挥驻
利比亚
意大利殖民军
入侵埃及
。首个目标是从利比亚境内防御阵地进军至利比亚
埃及
交界处。
9日:
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特拉维夫
遭意大利飞机轰炸,137人死亡。
10日:
海獅作戰
定于9月24日进行。
10日:
意大利空军军团
组建完毕,准备参加
不列顛戰役
。
13日:夺回利比亚境内
卡普佐要塞
后,意大利殖民军越过国界进入埃及。意军拿下
塞盧姆
小港口,而抵抗入侵的只有一支英国屏护部队,在意军进军时便撤离。
14日:
海獅作戰
推迟至9月27日。
15日:德国进行多次飞行,拟轰炸英国城市,但多数被击退。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在不列颠战役中取得胜利。
16日:《
1940年选择性培训和服务法
》(Selective Training and Service Act of 1940)出台,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实行和平时期
徵兵制
,对象为21至35岁男性。
16日:
義大利入侵埃及
中止,约5个意大利师向西迪拜拉尼(Sidi Barrani)行进约95公里(59英里)后便开始设防。意军未曾接近
馬特魯港
英军主阵地。
17日:解码信息表明希特勒推迟海狮作战,时间另行通知。
18日:
英国广播公司
的
法语
和
荷兰语
广播电台
比利时广播电台
开始从伦敦基地向被占领的比利时广播
[
5
]
。
22日:
U型潜艇
在
大西洋
重创护航队。
日本占领
法屬印度支那
;当地法国行政官员成为傀儡。
23日:
達喀爾戰役
开始,
自由法國
军队和英国军队试图登陆
法屬西非
达喀尔
;维希法国海军零星开火两天后,自由法军和英军撤退。
24日:
英国皇家空军
猛烈轰炸柏林。
24日:
维希法国空军
轰炸
直布罗陀
,作为对達喀爾戰役的回应。
25日:日本
第5师团
进军
法屬印度支那
河內市
。
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签署《
三国同盟条约
》,承诺互相援助。“
协约国
”这一非正式名称诞生。
28日:
维德孔·吉斯林
出任挪威元首。
10月
1日:
国共两党
在
华南
内战;日军在
长沙
受挫。
2日:
伦敦大轰炸
本月继续。
3日:德国命令
华沙
犹太人迁往
華沙猶太區
。
4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
布伦纳山口
会面,讨论战争前景。
7日:应罗马尼亚9月7日提出的要求,德国
向罗马尼亚派遣一军事特派团
,以期为罗军提供训练并守卫罗马尼亚油田。
9日:
内维尔·张伯伦
因健康原因辞去
英国下议院
职务;
温斯顿·丘吉尔
当选
保守黨
领袖。
12日:德国对英国的所有入侵行动最早都要推迟至次年春。
12日:
帕塞罗角海战
发生,英国皇家海军执行赴马耳他执行护航任务后,遭遇数艘意舰,英军获胜。
13日:德国轰炸英国次数大幅减少,仍有平民伤亡。
14日:
巴勒姆站
灾难发生,德国炸弹穿透地下32英尺,造成66人丧生
[
6
]
。
15日:
克拉伦斯·艾迪生·戴克斯特拉
任
美国兵役登记处
主任。
15日:墨索里尼及其最亲密的顾问决定
入侵希腊
。
16日:美国开始征兵登记。
19日:意大利轰炸
巴林
。
20日:意大利飞机轰炸
埃及
开罗
和位于
巴林
英国保护区的美国炼油厂。
21日:
利物浦
遭受第200次轰炸。
23日:希特勒在西班牙法国边境的
昂代
会见
佛朗哥
;希特勒想说服佛朗哥加入轴心国一方,未果。
24日:希特勒赴
卢瓦河畔蒙图瓦尔
会见
菲利普·贝当
,意味着法国与纳粹政权合作的开始。
24日:意大利空军参加
不列顛戰役
。
25日:
柏林
和
汉堡
遭受猛烈轰炸。
28日:大约凌晨3时,意大利驻希腊大使向希腊发出最后通牒,希腊总理
扬尼斯·梅塔克萨斯
答复道:“那就打仗吧。”
皇家意大利軍
从
意控阿尔巴尼亚
向希腊发动攻击,
希意戰爭
开始。希特勒对盟友的这一主动行为感到愤怒。
29日:U型潜艇数量增加,护航队损失惨重。
29日:美国《选择性服务法》第一批征兵入伍。
30日:罗斯福总统竞选时承诺,不会把“我们的孩子”送上战场。
31日:华沙地区政府将住在华沙的所有犹太人转移至犹太区。
11月
1日:
土耳其
宣布就
希意戰爭
保持中立
[
1
]
。
2日:意军继续进军希腊。
沃武薩
沦陷,意军轰炸
塞萨洛尼基
。
5日:罗斯福总统赢得第三任期,英国认为可望从美国获得更多帮助。
5日:
陛下之舰
“傑維斯灣”号
武装商船
执行护航任务时沉没,但其所护舰只许多都幸免遇难。
7日:很明显,爱尔兰将拒绝联合王国将其港口用作海军基地。
8日:
埃莱阿-卡拉玛战役
结束,意军进攻希腊无果,宣告结束。
9日:
内维尔·张伯伦
去世。
11日:
塔蘭托戰役
发生,英国海军向意大利海军发起攻击,
光辉号航空母舰
的
剑鱼式鱼雷轰炸机
重创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及多艘辅助舰。此事件确保了英国地中海补给线的安全。日本已在策划
珍珠港事件
,不久后将研究英军的这次成功。
12日:莫洛托夫在柏林会见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其间讨论了国际新秩序。莫洛托夫表示苏联对芬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達達尼爾海峽
和
伊斯坦布尔海峡
有兴趣,希特勒则大谈特谈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全球的势力范围。
12日:
加彭戰役
结束,英军夺取非洲中部。
13日:莫洛托夫再次会见希特勒,要求再次攻击芬兰。希特勒拒绝苏联扩大欧洲势力的企图。他认为不列颠已经被打败了,把印度给苏联。
13日:
班都斯戰役
结束,希腊获胜。
14日:
考文垂大轟炸
发生。
考文垂座堂
被毁,城市中世纪中心夷为平地。
14日:希腊开始
反攻
意大利。
15日:苏联受邀加入《
三国同盟条约
》,瓜分大英帝国战利品。华沙犹太区被与城市其它地方隔离开来。
16日:丘吉尔要求派遣部分驻北非英军至希腊,尽管其军事领袖认为北非需要他们对抗意军。
19日:希腊继续进军,将意军逐出希腊。
希腊反攻
20日:
匈牙利
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加入軸心國。
21日:比利时在英国的流亡政府向意大利宣战。
22日:希腊拿下
科尔察
。
23日:
羅馬尼亞
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加入軸心国。
24日:
斯洛伐克共和國
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25日:苏联给出其加入《三国同盟条约》的条件,其中提到新的领土要求。
29日:
利物浦
彻夜遭到大规模轰炸。
30日:英格兰南部城市
南安普敦
遭到大规模轰炸;次日晚,南安普敦再次受到袭击;随后
布里斯托尔
在12月2日、
伯明翰
在12月3日又遭袭。
12月
1940年12月,同盟国和轴心国势力
1-8日:希军继续击退意军,拿下
波格拉德茨
、
萨兰达
和
吉诺卡斯特
。
1日:德英两国整个月互相进行空袭,德国先轰炸英国,后英国轰炸德国。
1日: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驻英大使
老约瑟夫·P·肯尼迪
引咎辞职,因他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说“民主在英国已经结束”。
5日:英国皇家空军轰炸
杜塞尔多夫
和
都灵
。
6-9日:
西部沙漠部队
(
英语
:
Western Desert Force
)
印度和英国军队发动
羅盤行動
,进攻驻埃及意军。意军有七个步兵师和强化防守阵地的
马莱蒂组织
(
義大利語
:
Raggruppamento sahariano "Maletti"
)
。最初攻击目标为意军营地附近以及
西迪拜拉尼
(
阿拉伯语
:
سيدي براني
)
南部。意军营地迅速被攻占,意军
彼得羅·馬萊蒂
将军死亡,马莱蒂组织、利比亚第1师、利比亚第2师和第4黑衫师几乎全军覆没。余下意军被迫向利比亚撤退。
8日:佛朗哥排除西班牙参战的可能,直接导致希特勒被迫取消对直布罗陀的进攻。
12日:埃及有39,000多名意军死亡或被俘。
16日:英国皇家空军首次进行夜间空袭,目标为德国
曼海姆
。
16日:非洲北部英军在
塞卢姆
(
阿拉伯语
:
السلوم
)
指挥占领了利比亚
卡普佐堡
(
義大利語
:
Forte Capuzzo
)
。
18日:希特勒下达指令,开始策划
巴巴羅薩行動
。
22-24日:
曼彻斯特
受到轰炸。
28日:
希意戰爭
局势持续对意军不利;希军大约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四分之一。
28日:意大利向德国请求援助对抗希腊。
29日:德军大规模空袭伦敦;
圣保罗座堂
遭到破坏。
另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41年)
註釋
^
1.0
1.1
1.2
1.3
Chen, C. Peter.
1940 Timeline | World War II Database
. ww2db.com.
[
2018-12-04
]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2-05).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Keegan, John.
The Times Atla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 Times Books. 1989: 16–17.
^
Aron, Paul; Gotovitch, José.
Dictionnaire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en Belgique
. 2008: 408.
^
Creswell, John.
Sea Warfare 1939-1945
.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83.
^
Aron, Paul; Gotovitch, José.
Dictionnaire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en Belgique
. 2008: 372.
^
14th October 1940: Disaster at Balham Tube station
. ww2today.com.
[
2018-12-04
]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2-06)
(美国英语)
.
参考资料
Powaski, Ronald E.
Lightning War: Blitzkrieg in the West, 1940
. John Wiley. 2003.
ISBN
978-0-471-39431-0
.
Powaski, Ronald E.
Lightning War: Blitzkrieg in the West, 1940. Book Sales, Inc. 2008.
ISBN
978-0-7858-2097-0
.
外部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