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遗址位于中国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2020年的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工作中,确认此处为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至4100年,整体城址规模超过18万平方米。此处城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1]
《左传·哀公七年》和《汉书》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由此得名。
禹会村遗址位于涂山南麓,淮河东岸,呈南北狭长形分布,总面积至少有5O万平方米,淮河大堤和206国道从遗址中穿过。禹会村遗址于198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对其进行试掘。2007~2011年,连续进行了五次规模性发掘,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和大型简易工棚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其次为石器中的磨石,罕见骨器,未见蚌器。发掘表面,该遗址不是长期定居的聚落遗址,而是大量人群短期聚集从事祭祀活动的遗址。禹会村遗址是目前在淮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较单纯的龙山文化遗址,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具有明显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龙山文化特征,体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碰撞、交融的文化现象。这些发现佐证了《左传》的记载。[2][3]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注2:大运河为跨省市区项目,在安徽省有三个子项。 注2: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