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質軟泥(英語:Siliceous ooze)是一種深海底的生物性遠海沉積物。矽質軟泥是最少見的深海沉積物,約佔海底的 15%[1],軟泥被定義為含有至少 30% 微生物殘骸的沉積物[2]。矽質軟泥主要由矽藻和放射蟲等微觀海洋生物的二氧化矽骨架組成。在大陸邊緣附近的矽質軟泥,其成分可能包括來自陸地的二氧化矽顆粒和海綿骨針。矽質軟泥中的生物骨骼由蛋白石或二氧化矽 Si(O2) 組成,而鈣質軟泥則由碳酸鈣生物(即球石藻)的骨骼製成。二氧化矽 (Si) 是一種生物必需元素之一,可通過在海洋環境中的有效二氧化矽循環回收[3]。 影響矽質軟泥的成長,與陸塊的距離、水深和海洋肥沃度有關,它們都是影響海水中蛋白石和二氧化矽含量的重要因素。
矽質軟泥多形成於海洋上升流(或涌升流)區域,在此區域,涌升流能提供豐富的營養給海洋表面水中的矽質生物的生長[4]。例如在印度、太平洋和南極環極地的深水有持續的涌升流,導致了環球連續的矽質軟泥體沉積[5]。涌升流在其它地區也有,例如太平洋的北赤道洋流。在北太平洋中亞極地區,沿海洋盆地的東側和西側的阿拉斯加洋流和 Oyashio 洋流, 都具有涌升流。海洋盆地的邊界流, 例如洪堡洋流和索馬里洋流等洋,其涌升流也利於形成矽質軟泥的沉積[6]。矽質軟泥通常根據其成分進行分類。矽藻軟泥主要由矽藻骨架形成,通常在高緯度地區的大陸邊緣沉積[4]。 在於南大洋和北太平洋[4][7].放射蟲軟泥主要由放射蟲骨骼構成,主要分佈在赤道和亞熱帶地區[7]。在大西洋赤道東部,也有放射蟲軟泥在深海沉積物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