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蓆是房間裏供人坐或臥的一種家具。為日本传统房间「和室」內铺设地板的材料,新字体寫作「畳」,假名「たたみ」,現代漢語常音譯為榻榻米、塌塌米、他他米等。
榻榻米是使用墊子(疊表)來包覆板狀的素材(疊床)。「疊表」使用燈心草來編織,使用稻稈作為填充材料;近年来也开始使用木屑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來製作疊表。
中國的疊蓆
席也作“蓆”,是一種坐具。中國古代的席是鋪於筵之上;筵則是直接鋪在地板上的墊子,在上面再鋪上席。席可以疊加[1][2],故稱「疊蓆」。筵的厚度則為席的兩倍。
席疊加的數量與人的地位有關,地位越高疊加之席越多,《禮記》載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則為二重[3]。中國的席居文化[4][5],在漢代達到高峰,唐朝时期席居制度就已经消亡,逐漸被椅凳取代。
日本的疊蓆
榻榻米起源於堆疊的稻草, 平安時代時,堆疊的稻草逐漸變厚、數量尺寸也變得標準化,演變成類似現代的榻榻米墊。室町時代起,日本的疊開始變成鋪滿整個居室的家具,但此時尺寸仍未標準化。江户时代起,畳的大小尺寸開始规格化。一张榻榻米的传统尺寸是寬半間長一間,宽90厘米,长180厘米,厚5厘米,面积1.62平方米,也有尺寸为90厘米乘90厘米的半张榻榻米。因为榻榻米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传统的日本建筑中,房间尺寸都是90厘米的整数倍。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和关东地区的榻榻米要比京都和关西地区的稍稍小一些,东京的榻榻米尺寸是85厘米乘170厘米,面积1.53平方米。一般規格分京間(本間,955mm×1910mm)、中京間(三六間,910mm×1820mm)、江戸間(關東間、鄉村間、五八間,880mm×1760mm)、團地間(公團間、五六間,850mm×1700mm)。
在日本,典型房间的面积是用榻榻米的塊数来计算的,一塊稱為一疊。传统的商店店堂设计为五疊半(8.91平方米),茶室常常是四疊半(6.97平方米)。铺设組合时,依榻榻米的数量而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据说如果摆放方式不合风水就可能会带来灾祸,比如四疊半的半疊置中的左巴字形擺法,稱為「切腹之間」(切腹の間),其中三席是來檢查是否執行。除了喪葬及房間面積廣大的情況,榻榻米一定不能摆放成格子形,即绝对不能出现四塊榻榻米的角聚在一處的組合,所以一般和室的面積至少也有四疊半,否則無法避開四個角聚在一起的組合,事實上2疊、3疊的部屋很常見。[6]
榻榻米与日本的神道教宗教仪式和茶道都有密切联系,现代許多日本家庭的房屋中仍然至少有一间铺设榻榻米的房间。
臺灣的疊蓆
臺灣從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疊蓆,臺語唸作Tha-thá-mih,一般寫作「榻榻米」。主要市鎮仍有製蓆老店傳承至今。然而隨著生活習慣西化,許多老店客群改以老建築修復、或宗教拜墊等為主。
此外,臺灣在算屋內或地產面積習慣用「坪」為單位,一坪就是兩塊疊蓆合起來的正方形大小,約為3.3平方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