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石星经》,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天文星占》和《天文》的合编,该书原作者被误认为战国中期的占星家甘德和石申。
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证,中国天文学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有长足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部分天文学专著和天文观测记录,用以君王星占和便于季节性的生产活动。[1][2]
战国中期,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
原书已失,但《汉书·天文志》中保存有甘氏和石氏关于二十八宿的星表。经多位学者考证,今传的《甘石星经》已非原著,乃为后世宋人所伪托。[1][2][3][4][5][6][7][8]
现传本《甘石星经》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署名汉甘公、石申撰的《星经》,被宋以后的人称为《甘石星经》。有广汉魏丛书明万历本、清嘉庆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增订汉魏丛书乾隆本、红杏山房本、三余堂本、大通书局石印本,最常见的是丛书集成初编本。比较上述各版本,内容基本相同。另一种叫《通占大象历星经》,也署名甘公、石申撰。有道藏正统本、小十三经本、汉魏丛书明万历本、津逮秘书汲古阁本、丛书集成本。除极个别字句外,内容也基本一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