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樹蛙(学名:Kurixalus wangi),又名王氏原指树蛙,为臺灣特有的树蛙科原指樹蛙屬物種,2016年由兩棲爬蟲動物學家吳聲海等人自艾氏樹蛙分離成獨立物種,種小名取自兩棲爬蟲動物學家王慶讓的姓氏。模式產地在臺灣南部恆春半島海拔400公尺的壽卡林道[4]。
其主要棲息於臺灣海拔500米(1,600英尺)山區潮濕的灌木叢或草原。
王氏樹蛙公蛙體長28.6—31.6毫米(1.13—1.24英寸)、母蛙體長30.8—37.1毫米(1.21—1.46英寸)[4],此種體色變化較大,可從淡褐色變化到綠色。皮膚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四肢外側的顆粒突起則為白色。背部有一個呈X或H型的深色斑紋,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有明顯的白點。上眼瞼之間有一橫斑,腹部淺橘色。雄蛙有單一外鳴囊。[7]
王氏樹蛙為樹棲夜行性蛙類。習性與艾氏與碧眼樹蛙相近,有於樹洞中產卵、雌雄親代會護巢、雌蛙會產下未受精卵供蝌蚪食用等特殊生殖習性。但這三種樹蛙的主要繁殖季節不同,雄蛙於繁殖求偶時的鳴叫聲也有顯著差異。[8]
王氏樹蛙雄蛙會躲到有水的竹筒或樹洞內鳴叫,叫聲是類似面天樹蛙較不規律的「逼、逼、逼」,三月到九月是主要的繁殖期。[7]
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9]。
Wu, S.-P., C.-C. Huang, C.-L. Tsai, T.-E. Li, J.-J. Jhang & S.-H. Wu.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