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羅孛極烈(?—?),据称是金朝時期蒙古族领袖。又作鄂羅貝勒[1]、鄂掄貝勒[2],或為忽魯勃極烈的異譯[3]。身世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是哈不勒可汗第四子忽都剌[3][4],日本學者認為是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5][6]。然而其人其事仅见于南宋人的笔记,对于其真实性存在质疑[7]。
一說「熬羅」是蒙古詞的「主帳」,「孛極烈」是女真詞的「首領」「酋長」[6];《金史》記載孛極烈是金朝的官號,意为“长官”[8]。
金朝皇统三年(1143年),蒙古部叛金,金熙宗派將領征討,由於魯王完顏昌被金熙宗所殺,完顏昌的兒子率領其父舊部投靠蒙古部,蒙古於是變得強大,金人無法控制蒙古部[9]。此時金人將戰略中心從南方的宋國轉移到西北的蒙古部落[10],金將完顏宗弼率領金軍並帶上神臂弓弩手八萬人討伐蒙古,仍然無法戰勝。皇統六年(1146年),金朝派遣蕭保壽奴和蒙古議和,金朝提出將西平河(即臚朐河,今克鲁伦河)以北二十七團寨割與蒙古,冊封其酋長熬羅孛極烈為蒙古國王,金朝每年贈給蒙古豐厚的牛羊米豆绵绢,熬羅不接受[11][1][2]。到了皇統七年(1147年),金蒙雙方議和,熬羅於是自稱祖元皇帝[註 1],改元天興。金蒙雙方暫時休戰,金朝也無力征討蒙古,於是加強防守己方邊境的要害地區[11][1][13]。由於蒙古人控制了克魯倫河上游地區,嶺北長城的西端也落入蒙古部的管轄範圍,使得該長城的防禦性質已經大打折扣,金朝為了穩固北疆的邊防,又在該長城的東南方修建了一道新長城,即嶺南北線長城[14](今称为金界壕)。
王国维著有《萌古考》《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认为南宋人的记载有好多失实之处。……苏日巴达拉哈所著《蒙古族族源新考》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对南宋人的著作提出怀疑,认为“昙花一现的熬罗孛极烈,无头无尾,来无踪,去无影,既无年代年限,更是无所作为,在历史上横插一笔,其真实性甚为可疑。恐怕连昙花也不是,近似臆造。赵珙为宋代人,对蒙古甚了解,与金、蒙多次接触,对祖元皇帝的传说甚疑。……是鞑靼乃自号大蒙古国,边吏乃以蒙鞑称之。然二国东西相望凡数千里,不知何以合为一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