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州街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是高州市主城区所在地,2003年11月由原中山街道和南湖街道合并而成,面积25平方公里,辖13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12万人。潘州街道不仅是全市经贸的汇聚点,而且是粤西桂东地区商品重要集散地。[1]
高州城区潘州街道原为茂名县城所在地。东晋永和十年(354年)置茂名县,现潘州街道为茂名县治,唐贞观八年(634年),县城为潘州治后,开始构筑周三百八丈六尺,高六尺土墙,初步形成城池格局。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州府治由旧城(今高州市长坡镇)迁至茂名县城(现高州城),进行大规模修建。洪武十四年(1381年),于旧城之外重筑新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砌结城墙,开城门五座,东曰“迎阳”(今城东高州火车站前广场以此命名),南曰“广济”(今城南曾修建连结笔架山及挂榜岭的南城门以此命名),西曰“通川”(今城北城市主干线以此命名),北曰“北门”,还有一座“小西门”,并在五门之上部建造城楼,城墙外围城东、南、北三面开凿护城濠堑。明嘉靖四年(1525年),将学宫(现高州中学初中校区附近)包入城中。嘉靖十五年(1536年),扩展城南地域,增辟南关街,并在南门外加筑城门“高辛门”一座。清代,于城墙东段创建“文明门”(今城区主干道文明路以此命名)。道光三年(1823年)对城墙最后一次修葺,形成总长为2385米,厚3米,高5米的城墙及6座城门楼。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便于城内居民防空疏散,当局于1939至1940年间调集民工11万人将城墙全部拆除,并填平城濠改为环城公路(今环城路、潘州路),至此,高州县城的城池建筑不复存在[2]。
民國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高州全境(當時稱茂名縣)仍按原五區四十四鄉建制管理,高州城區範圍屬第一區附城鄉,1950年5月,全縣整編為八區四十三鄉,城區劃為中区,辖附城镇,1953年,附城鎮劃為區級鎮。1956年3月,調整為9區1鎮112鄉,附城鎮管轄西岸鄉(現為寶光街道西岸村)、謝村鄉(現為潘州街道謝村社區)。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城区劃爲附城鎮附城公社,1980年8月,設立高州鎮。1986年12月1日,原高州鎮、環城區全16鄉、石鼓區2鄉(石仔嶺鄉、茂嶺鄉)合併成新的高州鎮。1995年4月,高州鎮撤銷,老城區設中山街道,城南南湖塘一帶分設南湖街道,城東山美、同進、官楊一帶分設山美街道。1997年11月,原石鼓區石仔嶺、茂嶺分設石仔嶺街道。其後,城西西岸、北江、廣潭一帶分設西岸街道(後與頓梭鎮合併成寶光街道)。2003年11月,南湖街道與中山街道合併,成立潘州街道,辦公地駐原南湖街道辦事處。
潘州街道中心区域由以前高州的老城区组成,以大街(现在的中山路为主线),北为衙门学苑,南为商铺,以城墙围绕其中“九街十二巷”。今城墙已拆,成为现在的环城路,而城墙内的四大区域则取名为东门、西关、南关、北街,而城墙以南的南湖塘、城墙以西一河之隔的西岸(现为宝光街道)、城墙以北的平山、城墙以东的山美(现为山美街道)则作为高州城的郊区地带。2000年前后,政府决定大力开发南湖塘地区,开建府前路南段延长线及挂榜岭隧道,原先的农田亦改建为住宅区。
潘州街道下辖以下地区:[3]
升平社区、东门社区、北关社区、光明社区、文明社区、城南社区、榭村社区、南湖塘社区、南桥社区、南关社区、南新社区、永镇社区和西关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