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快餐是源於香港的快餐文化[1],約於1960年代後期出現,其興起和普及與香港經濟在1960年代快速發展息息相關[2]。
在1960年代,香港較具規模的工廠及企業會設立飯堂,供應職工午膳,也有分層工廠大廈在內部設置食堂,專供午飯予工廠大廈內的職工。
此外,當年流行一種專包伙食的公司,這類承包伙食服務的公司會在午飯時間將煮好的飯菜,直接送到客戶的辦公處;客戶通常以月費模式,購買這類公司的伙食服務。
由於商業辦公室及零售商店的工作地點較少設有飯堂,會較多選用這類將飯菜送上門的服務。[3]
之後香港經濟發展迅速,銀行業興起,貿易及金融服務行業也快速發展,白領職位增加,生活節奏變得急速。
由於在商業區的商業大廈不同於在工廠區的工廠大廈,當年的商業大廈內甚少會設有飯堂,在商廈辦公室的員工在午膳時間若不是自備午餐,除了訂購包伙食公司的服務之外,就是光顧在街上的食店,外賣及快餐開始萌芽。
此後,美式和本地的快餐店因應急速的生活節奏而蓬勃發展。這種只爲裹腹的快速飲食模式,成爲了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3]
其它如即食麵、薄餅都是大受歡迎的速食食品。現在,即食食品更進軍傳統食品市場,點心、雲吞、甜品、粥、飯都在工廠製造,運往超級市場和便利店發售。[3]
香港的快餐店揉合了傳統中式飲食和西方飲食的文化、香港茶餐廳的元素和香港獨特的飲食文化,與一般美式快餐店有以下差異:
港式快餐從前比較著重「快」,因此食物大多已預先烹调熟,再加熱保溫等待客人取用。
時至今日,為迎合健康飲食潮流,港式快餐已轉變為著重食物品質及營養,食物大多不會預先烹調,而是有客人付款購票後才開始烹調。因此,食物會較新鮮可口,品質也比較高,同時節省成本和避免造成浪費(減少賣不去的食物)。
另外,快餐店的裝潢也比從前講究,以凸顯高尚品味及當代城市生活節奏;加上近年快餐店推出火鍋、鐵板餐等食品類型,使得顧客留在快餐店的時間較長,也因為到快餐店用膳十分方便,而使顧客願意較多光顧快餐店。
部分港式快餐店更提供團體派對訂餐服務、新春盆菜和其他節慶食品等。
香港的快餐店所供應的食品與茶餐廳大致上也是差不多。以下為港式快餐店常見菜式:
因為晚飯時段的客人比午市時間較願意等候上菜,晚市會有較多即做即炒的餐點,也有不少食品與午飯時間相似,部分餐點會配上飲品或例湯成為套餐,但售價會較午飯時間貴。
1968年,大家樂開業,為香港首家售賣港式飯菜的快餐店[4];1970年代初,美心快餐店和大快活相繼開業[5]。現時分店分佈全港各區,顧客來自不同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