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 (英語:Bays Area ,代號:D16 )是香港 南區區議會 下轄的選區 ,1994年設立,現任區議員為自由黨 成員梁進 。
範圍
選區位於香港島 正南方,現時包括自香港仔隧道 黃竹坑 出口以東以至淺水灣道 赤柱峽道 舂磡角道 交界一帶多個海灣 組成,故以此為選區名稱,沿線有布廠灣 、黃竹坑新圍 、壽臣山 、深水灣 、文禮苑 、淺水灣 、陽明山莊 、舂坎角 等。西面與黃竹坑 選區相連,東面則有赤柱及石澳 選區,北面連接灣仔區 司徒拔道 選區及東區 柏架山 選區。2015年選舉起,舂磡角道 沿線住宅由赤柱及石澳 劃到本區。投票站因應人口分佈設有兩個,分別位於壽臣山 的南島中學 及香港國際學校 淺水灣 校園。
沿革
海灣選區前身可以追溯1982年區議會選舉 的黃竹坑及海灣單議席選區,當時由兩名無黨派人士林漢強 、何有勝爭奪,最後林漢強 大比數勝出,1985年區議會選舉 黃竹坑及海灣改為雙議席選區,結果只有林漢強 及香港公民協會 馬月霞 報名,二人自動當選。
1988年區議會選舉 因應黃竹坑及海灣 人口增加,現時海灣 選區範圍改劃入赤柱、石澳及海灣 的雙議席選區,由陳有裕 、羅貴沖 、劉漢文、黃漢麟及香港公民協會 霍華媛角逐,結果由陳有裕和羅貴沖當選。1991年區議會選舉 ,只有陳有裕、羅貴沖、劉漢文三人繼續在本區參選,由陳羅二人當選。
1993年港督彭定康 推行政改方案 改革區議會,取消所有委任議席 及雙議席選區制度,全面實行單議席單票制 ,並改由選區分界及選舉事務委員會 制定,區議會選區數目亦隨人口變動而大幅增加,原有雙議席赤柱、石澳及海灣 選區分拆海灣 選區和赤柱及石澳 選區。1994年區議會選舉 ,陳有裕轉到赤柱及石澳 選區參選,而羅貴沖未有爭取連任,海灣選區由自由黨 陳景豪對上香港民主促進會 龍家麟,最後陳以一百四十票差距勝出(432票對272票),陳景豪其後轉投民建聯。
1999年區議會選舉 ,自由黨 派出立法會議員楊孝華 與民建聯 陳景豪爭奪本區席位,最後楊孝華以十九票差距勝出(507票對488票)。2003年區議會選舉 因應黃竹坑邨人口減少,黃竹坑工業區及南濤閣 由海灣選區劃到黃竹坑 選區,民建聯 改派鄭俏游挑戰楊孝華 ,最後楊以超過六成得票勝出。
2007年區議會選舉 ,因應黃竹坑邨 清拆而人口減少,深灣道 的雅濤閣 由海灣選區劃到黃竹坑 選區,而自由黨 楊孝華 交棒予馮仕耕 參選,另有梁思豪 參選,最後馮448票成功當選(梁得285票)。
2011年區議會選舉 ,公民黨 黎廣德 與自由黨馮仕耕爭奪議席,由於自由黨針對區內高收入、高資產既得利益者為主的社區狀況,指責公民黨就外傭居港權及港珠澳大橋 司法覆核案出賣港人利益,集中既得利益者票源,最後馮以970票擊敗得309票的黎。
2015年區議會選舉 ,選管會 以赤柱及石澳 選區人口過多為由,將舂磡角道 沿線住宅劃到本區,估算本區約18,474人口,其中有11,389位選民。自由黨 馮仕耕 競逐連任,民主派並沒有正式派人出戰,只有香港退伍軍人聯會 成員SCHAUS David John以獨立名義出選,最終馮仕耕 以957票三分二得票擊敗取得474票的SCHAUS David John。
2019年區議會選舉 ,已連任三屆的馮仕耕 不再尋求連任,交棒予同黨新人梁進,遇上民主派區選聯盟 推薦的素人丁偉良挑戰。結果梁以1,882票大勝獲807票的丁偉良,成功接棒。由於在南區的大部份建制派候選人均告落敗,梁成為南區區議會僅有的建制派議員之一(另一名為鴨脷洲邨 選區的林玉珍 )。
歷屆議員
屆別
議員
政治聯繫
議員
政治聯繫
1982年-1985年
林漢強
無黨籍
定為單議席
1985年-1988年
馬月霞
公民協會
1988年-1991年
陳有裕
羅貴沖
無黨籍
1991年-1994年
1994年-1999年
陳景豪
自由黨 → 民建聯
定為單議席選區
2000年-2003年
楊孝華
自由黨
2004年-2007年
2008年-2011年
馮仕耕
2012年-2015年
2016年-2019年
2020年-2023年
梁進
歷屆選舉結果
2019年南區區議會海灣選區 選舉結果
政党
候选人
票数
%
±
獨立
1. 丁偉良
807
30.01
不適用
自由黨
2. 梁進
1,882
69.99
▲ 1.11
多数票
1,075
39.98
▲ 6.23
2015年南區區議會海灣選區 選舉結果
政党
候选人
票数
%
±
無黨派
1. SCHAUS David John
474
33.12
不適用
自由黨
2. 馮仕耕
957
66.88
▼ 8.96
多数票
483
33.75
▼ 27.93
參考資料
以上包括已分拆、合併或更改名稱,但不包括範圍改變而保留原名或已重設的選區,並列出選區取消時所屬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