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灘的一天》(英語:That Day, on the Beach)是一部於1983年上映的台灣電影,由楊德昌擔任導演,楊德昌與吳念真擔任編劇,並由張艾嘉、胡茵夢主演,本片為台灣新浪潮電影的首批作品之一。[1]
1983年,攝影指導杜可風憑藉《海灘的一天》中獲得了1983年亞太影展的最佳攝影獎。[2]
旅外的鋼琴家譚蔚青,受邀歸國演出時,與友人佳莉重逢,兩個女人在咖啡廳裡聊著往事;當年蔚青與佳莉的哥哥佳森相戀,卻因為佳莉的醫生父親反對而分手,佳森另娶他人但過著不快樂的生活。
目睹這一切的佳莉,決定脫離家庭的安排,與她大學認識的男友德偉,來到台北組成屬於自己的小家庭。不料,德偉事業成功後,夫妻關係漸漸陷入僵局。
某天,德偉彷彿人間蒸發,佳莉從先生的友人阿財那邊得知德偉虧空公款的消息,尋找德偉的過程中,佳莉發現德偉逐漸改變的原因,也漸漸從中尋回自我的價值。此時,海邊發現疑似德偉的屍體,但是對佳莉而言,死者是誰已經不再重要。
按電影片尾演出表排序。
《海灘的一天》的起源可追溯到導演楊德昌早期的電影經歷。在1981年為余為彥執導的《1905年的冬天》編寫劇本後,楊則繁提出製作一部電影製作,其構想涉及到「一個女人在沙灘上,吹風,不知道她的丈夫在哪裡」的主題。吳念真因觀看《1905年的冬天》而結識了楊德昌。而余為彥和徐克也向中影推薦了楊德昌後,則為《海灘的一天》的編劇合作奠定了基礎。[4]
楊德昌的延續1982年執導短片《光陰的故事:指望》的女性成長主題[5],將之推向更加龐大的社會轉型觀察,然而其不擅長用文字或口語表達自己的構思,許多概念只存在於他的思維中,鑑於楊德昌的電腦背景,吳則採用了流程圖的方式將多重敘事的複雜概念繪製在白板上。隨後,吳和楊則帶著流程圖前往墾丁,並於十天後完成了《海灘的一天》的初稿劇本。最初,楊德昌仍對初稿劇本不滿意,但中影已經表現出失去耐心,拒絕了他要找張毅重新編寫劇本的建議,只允許他和吳念真對現有劇本進行一次修訂。[6]
杜可風受道楊德昌的邀請,首次在《海灘的一天》擔任攝影師工作。該舉曾引起中央電影公司內部攝影師的憤怒反應。但楊德昌最後不顧一切壓力,仍堅持使用杜可風[7]。杜可風在參與本片後則持續擔任電影攝影師一職。[8]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