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此条目页的主题不是
汪道涵。
汪道淵 |
---|
|
|
|
任期 1987年5月1日—1993年5月1日 |
提名 | 蔣經國 |
---|
前任 | 洪壽南 |
---|
继任 | 呂有文 |
---|
|
任期 1986年7月1日—1987年4月28日 |
总统 | 蔣經國 |
---|
前任 | 宋長志 |
---|
继任 | 鄭為元 |
---|
|
任期 1984年5月28日—1986年6月18日 |
总统 | 蔣經國 |
---|
前任 | 沈昌煥 |
---|
继任 | 蔣緯國 |
---|
|
任期 1976年6月11日—1978年6月1日 |
前任 | 王任遠 |
---|
继任 | 李元簇 |
---|
|
|
性别 | 男 |
---|
出生 | (1913-09-01)1913年9月1日 中華民國安徽省歙縣 |
---|
逝世 | 2011年6月4日(2011歲—06—04)(97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
---|
籍贯 | 安徽省歙縣 |
---|
国籍 | 中華民國 |
---|
政党 | 中國國民黨 |
---|
|
- 國防研究院第三期
(1961年)
-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1936年-1937年)
- 上海大廈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畢
(1932年-1936年)
|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編篡
(1936年-1937年)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
(1937年-1943年)
- 陸軍軍官學校教官
(1938年-1945年)
- 朝陽法學院兼任教授
(1940年-1943年)
- 中央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1942年-1945年)
- 川鄂陕甘边区總司令部軍法處簡二階處長
(1945年)
- 重慶衛戍總司令部軍法處簡二階處長
(1945年-1946年)
- 北平警備總司令部政工處軍簡二階處長兼總司令辦公室主任
(1946年-1947年)
- 國防部政工局專員
(1948年-1949年)
- 台灣省青年輔導會主任秘書
(1949年-1950年)
- 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教授
(1950年-1955年)
- 考選部司長
(1952年-1954年)
- 國防部軍法局局長
(1954年-1956年)
- 台灣省立法商學院兼任教授
(1955年-1957年)
- 國防部軍法覆判局局長
(1956年-1966年)
- 中華民國國防部常務次長
(1966年7月13日-1968年2月1日)
- 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
(1968年1月11日-1976年6月25日)
- 司法行政部部長
(1976年6月9日-1978年5月29日)
-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
(1984年5月28日-1986年6月18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76年6月9日-1978年5月29日;1986年6月18日-1987年4月17日)
-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1986年6月18日-1987年4月17日)
- 司法院副院長
(1987年4月17日-1993年5月1日)
- 司法院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7年4月17日-1993年5月1日)
-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0年5月20日-1993年3月12日)
- 總統府資政
(1993年3月17日-1996年5月19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
|
汪道淵(1913年9月1日—2011年6月4日),安徽省歙縣人,國防部、司法行政部常務文官,曾任司法行政部部長、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司法院副院長等。同時他也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專任的文職國防部部長(第一位文職部長為行政院院長兼代的俞鴻鈞)。
生平
家中兄弟行二。汪道淵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法學院本科毕业后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就职編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学校实际负责人)陈继承的秘书。抗战胜利前后追随陳繼承任川鄂陕甘边区總司令部軍法處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軍法處长、北平警備總司令部政工处长兼办公室主任。1948年北平七五事件导致陳繼承去职,汪道淵调任国防部政工局任专员。
1986年7月,任國防部部長。1987年4月,轉任司法院副院長。他為中華民國少數以文人擔任國防部長的例子。
1986年6月17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新會計年度即屆人事上須稍加調整依目前情況國防部長以依憲法用文人充任為宜汪道淵同志前任國防部覆判局局長司法行政部部長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調其為國防部防部長較洽輿情所遺秘書長職務以緯弟調任望其在國家安全任務上能有進一步之貢獻頃徵得緯弟欣然同意」[1]
著有《中國民法總論》、《國際法大綱》等書。
參考
- ^ 周美華、蕭李居編,《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下),台北「國史館」出版,2009年,第694頁。
外部連結
|
---|
1948年依據《 總統府組織法》設立,由 總統聘任,無定額,無聘期限制,一般為終身任職; 1996年改為有給職、無給職者各不超過15人,聘期不超過總統任期;2008年不再聘任有給職資政;2010年修法後均為無給職。 |
1948-1996年 | |
---|
1996年以後 | | 1996.5 (26人) | |
---|
1997.5 (27人) | |
---|
1998.5 (29人) | |
---|
1999.5 (28人) | |
---|
|
---|
| 2000.5 (28人) | |
---|
2001.5 (23人) | |
---|
2002.5 (30人) | |
---|
2003.5 (28人) | |
---|
2004.5 (27人) | |
---|
2005.5 (26人) | |
---|
2006.5- 2008.5 | 從缺 |
---|
|
---|
| 2008.5- 2008.12 | 從缺 |
---|
2009.1 (13人) | |
---|
2010.1 (14人) | |
---|
2011.1 (24人) | |
---|
2012.8 (21人) | |
---|
2015.3 (27人) | |
---|
|
---|
| 2016.5– 2016.11 | 從缺 |
---|
2016.11 (20人) | |
---|
2018.5 (17人) | |
---|
2021.2 (26人) | |
---|
2022.9 (27人) | |
---|
|
---|
| 2024.5– 2024.7 | 從缺 |
---|
2024.8 (27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