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路,是中國上海市中心一条南北向双车道马路。马路北起南苏州路,南到延安东路。1920年代起,因沿街遍布当时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因此被誉为“东方华尔街”[1][2]。1945年起,更名为江西中路并沿用至今。
上海开埠后,外滩一带洋行陆续入住,市政机构为便于居民出行,便铺设了数条碎石马路,其中包括1855年修筑的江西中路[3]。所以,江西中路也是上海开埠后最早的几条马路之一。开埠之初,由于主要居民为英国侨民,他们多信仰英国圣公会。最开始,他们一般在英国驻沪领事馆内进行礼拜。但不久侨民激增,因此侨民出资于今江西中路附近修建圣公会教堂,即今圣三一教堂前身。而后建造于圣公会教堂前的马路,则也因此称为教堂街(Church Street)[4]。186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统一境内道路名称,南北向道路以中国内地各省命名。教堂街被命名为江西路。
由于紧邻外滩,同时是租界最早开辟的道路之一,江西路自建成后便逐步发展,并且成为租界内的主要古老街区。在这一街区聚集了大批银行业金融机构,1922年随着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的落成,江西路更是成为了上海的主要行政中心,并且至今仍有市政府主要部门,例如上海市民政局位于江西中路上。
上海自清朝乾隆年间起快速发展。最初钱庄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县城内,租界建立后,政治稳定,现代金融业理念进入等诸多因素,使得上海金融业逐渐移入租界内。1930年代,上海金融业达到鼎盛,各类银行纷纷在江西路及附近数条马路上设立网点或是总行。这一时期,江西路及附近的的外商银行就有几十家,而国内银行更是多达200多家。所吸收的存款额占当时中国各银行存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與外灘等周邊數條馬路組成為被譽有東方華爾街之稱的金融街區[2]。
江西中路沿线拥有不少精美的古老建筑,其中以下建筑已被列为优秀建筑加以保护,按自南而北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