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畫《尼德蘭諺語》,其中描述了許多當時在尼德蘭地區流行的諺語

民俗(Folklore)是一個特定群體所呈現的文化,包括了該文化、次文化或是群體的共同傳統。民俗包括像叙事諺語或是笑話等口傳傳統,也包括物質文化,從傳統建築風格到這個族群特有的手工玩具等。民俗也包括慶祝活動的儀式、形式等传统,像是聖誕節、婚禮、民俗舞蹈及成年禮等。其中的每一項,不論是個別來看或是整合其中幾項,都屬於是民俗文物英语Cultural artifact。民俗包括這些儀式文物,也包括這些儀式文物從一個地區流傳到另一個地區,或是從一代傳承到下一代的過程。民俗一般不會在正式的學校環境下教授,也不會以美術的角度進行研究。民俗多半是由半正式的方式,由一些人傳遞給其他人,方式可能是透過口頭說明或是實際示範。有關民俗的學術研究稱為民俗學

語源與概念

“民俗”一詞的源頭“Folklore”一詞是英國作家威廉·J·汤姆斯在1846年創造的[1][2]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民俗研究興起於五四時期,最初“民”指所有中國人民,中山大學1928年創辦《民俗周刊》(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民間文藝》),在發刊詞中指出“民”代表的應該是平民。1983年5月,中國民俗學會在北京成立,理事長鐘敬文又強調民俗“不僅限於哪一個階級”。[2]:5 具體到“俗”上,民俗學歷史上存在大約三種定義:[2]:6

  • 遺留物:這就是托馬斯·威廉本人的觀點,他認為民俗是古代遺留至今的東西,1871年愛德華·伯內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持同樣的觀點。
  • 口頭文藝:美國人類學家威廉·巴斯寇姆在1953年發表的《民俗學和人類學》一文中指出民俗都應該是口頭傳播的。
  • 英國民俗學家劳伦斯·戈姆則認為民俗學可以“包含人民一切‘文化’”。

研究方法

民俗的傳播是形成民俗的重要因素。民俗需要透過交流使信息及習俗在不同地區流傳,或是從一代傳到一代,若是沒有交流,這些就只是文化考古學家研究的一些文化碎片而已。民俗相關的民俗文物英语Cultural artifact會繼續以自然的方式傳播下去。民俗不是個人主義的,是以群體為基礎,以群體中教育其相關的知識。「只要有新的群體出現,就會有新的群體文化,例如衝浪者、摩托車手、程式設計師……」[3]。民俗和高雅文化不同,高雅文化中的藝術品有其創作者,但民俗是由社會群體所共享的[4]

在找出民俗文物後,民俗學家會需要瞭解這些信念、習俗或是器物對這個群體的重要程度。這些文化單元[5]必定是對這個群體有某種延續性的意義,才會流傳下來。其中的意義可能轉移或是變化,例如21世紀的万圣夜和中古時代的「諸聖節的前夜」的習俗已有不同,甚至會產生一些和歷史背景無關的都市傳說英语Poisoned candy myths。正統猶太教的潔淨禮儀除了是猶太教的律法中的一部份外,在水不多的地方也是維持良好衛生的方式,但後來成為識別是否是正統猶太人的方式。相對潔淨禮儀,刷牙也是由一個族群傳遞到另一個族群,但後來變成一種普遍的衛生實務,而不是某個族群的特殊傳統[6]。傳統是一開始大家記得要去做的行為,假若它失去了實用上的目的,但又繼續的流傳下去,其中應該是出現了超越原來實用目的的意義,這個意義就是民俗學研究的核心。

隨著社會科學的理論越來越複雜,也來越確定民俗是一個群體中自然發生的,也是必須的一部份。民俗在人們生活的周圍[7]

腳註

  1. ^ Sims, Martha; Martine Stephens. Living Folklore. Logan, Utah: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3. ISBN 9780874216110. 
  2. ^ 2.0 2.1 2.2 高丙中. 中國民俗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3. 
  3. ^ (Dundes 1980,第7頁)
  4. ^ (Bauman 1971)
  5. ^ (Dundes 1971)
  6. ^ (Dundes 1965,第1頁)
  7. ^ (Sims & Stephens 2005,第7–8頁)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Strategi Solo vs Squad di Free Fire: Cara Menang Mud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