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幹才(1900年9月1日—1949年4月24日 †),原名楊臣棟,四川省廣安縣人,川軍將領,中華民國陸軍中將。1949年於第二次國共內戰的蕪湖戰役中身陷重圍而自戕成仁。
楊氏先祖世居湖南省衡陽,清中葉時遷至四川廣安,世代耕讀傳家。父楊漢民,邑库生,隱德不曜。[1]楊幹才國中畢業後即赴叔祖楊森於瀘縣開辦的講武堂就讀,於結業後分發至其叔祖的部隊擔任少尉排長,其後陸續升遷為連長、營長。1925年其叔祖戰敗出走離開四川,楊遂隨叔祖途經宜昌前往武漢,見機再回四川參戰,期間任職川軍第二十軍第一混成旅副旅長兼三團團長,復升為陸軍第二十軍一三四師四〇二旅旅長。
1937年8月13日中國抗日戰爭打響、淞滬會戰爆發,川軍第二十軍自貴州赴上海參戰,楊率該軍八〇三、八〇四團在大旗鎮、薀藻浜地方與日軍苦戰數個晝夜。隔年10月出任第二十軍一三四師的師長,次年4月10日領少將軍銜。[2]1941年隨軍轉戰湖南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擔任長沙市外圍第一線的防守任務。後期戎守贛湘邊區,期間曾赴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期滿即返前線。1942年7月任副軍長,隔年9月升任軍長,22日升為陸軍中將。[3]
1946年,國民政府統一軍隊編制,第二十軍改組為整編第二十師,由楊幹才擔任師長。同年秋前往山東於棗莊同解放軍對陣,後入沂蒙山作戰半年。隔年7月,共軍華東野戰區的兩個縱隊圍攻楊駐守的滕縣,楊幹才率全師據守兩個月。同年9月,楊率部到河南,同解放軍展開拉鋸戰。年底面對敵營進攻,與解放軍激戰三日直至對方撤軍。白崇禧前往慰問,楊於1948年6月兼任第十兵團司令、8月兼任第十四兵團副司令。該年秋共軍解放襄樊,楊幹才率整編二十師前往重新組織民團,並厲行連坐、部署設防,期間政府綬予楊幹才三等寶鼎勳章,嘉許其部署之設防工事有功於國。同年11月,國防部將編制師恢復為軍,楊幹才復任第二十軍軍長。
淮海戰役後,楊幹才調任南京衛戍總部滁縣指揮所主任,1949年2月奉命於蕪湖、魯港、三山等地擔負防守任務。4月20日,共軍自上游渡江包圍蕪湖,楊於22日奉命南撤。24日楊幹才於灣沚戰役苦戰,所率第二十軍軍直、134師全部、133師、保安四旅、第九十九軍各一部,共計13,000餘人盡數為共軍所殲[4],楊見無力突圍已然大勢已去,舉槍殉國。副軍長陳新民、副參謀長胡顯榮、第134師師長李介立及其侍從副官雷振來等人被共軍俘虜。7月26日,中華民國政府追晉楊幹才為陸軍上將。[5] 1969年3月,核定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