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 註 1] (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中国 唐朝 诗人 。李白自言祖籍隴西 成紀 (今甘肃静宁 西南),汉飞将军李广 后裔,西涼 武昭王李暠 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一说其幼時內遷,寄籍剑南道 绵州昌隆 (今四川省江油市 青莲镇 )。一说先人隋末被窜于碎叶 ,出生于碎叶,屬武周安西都護府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楚河州 托克马克市 )。有“詩仙 ”、“詩俠 ”、“酒仙 ”、“谪仙人 ”等称呼,活躍于盛唐[ 1] ,為傑出的浪漫主义 詩人 。与杜甫 合称「李杜 」[ 註 2] 。被賀知章 呼為「天上謫仙 」、“李谪仙 ”。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 編選的《河嶽英靈集 》、於敦煌石室 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 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 編選的《才調集》。唐文宗 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 的劍舞、張旭 的草書 稱為「三絕」[ 2]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趙翼 稱:“李杜詩篇萬口傳”。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詩作在全唐詩 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 》傳世。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生平
早年
据《新唐书 》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 九代孙[ 3] ,亦有野史 說其祖是李建成 或李元吉 ,因為被李世民族滅 而逃往西域 ;但此說缺乏佐證,且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尚在幼年即在玄武门之变 后全數被害,留有亲生后嗣的可能性很小 [原創研究?] 。据《旧唐书 》记载,李白之父李客 为任城 尉。更為了學習而隱居。
李白於武则天 大足 元年(701年)[ 4] 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主要有剑南道 绵州 昌隆县 (今四川省江油市 )[ 5] 青莲乡(今青莲镇 )和西域的碎叶 (Suyab,位于今吉尔吉斯 托克马克 附近)[ 6] 这两种说法,其中后一种说法认为李白直到四岁时(705年)才跟随他的父亲李客迁居蜀地,入籍绵州。李白自四岁(705年)接受启蒙教育,从景云 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 7] ,开元 三年時十四岁(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 ”。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 》的赵蕤 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 六年,在戴天山 (約在四川省昌隆縣北五十里處)大明寺读书。二十五岁时只身出四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 湘江 ,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
中年
力士 脫靴,贵妃 研墨,清代17世纪時作李白曾经在唐玄宗 天宝 元年(742年)供奉翰林 。有一次皇帝因酒酣問李白說:“我朝與天后(武后 )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門,國由姦幸,任人之道,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惟揀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採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聽後大笑不止[ 8] [ 9] 。但是由於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據說是因為他作的《清平調》得罪了當時寵冠後宮的楊貴妃 (因李白命“力士脫靴”,高力士引以為大恥,因而以言語誘使楊貴妃認為「可憐飛燕倚新妝」幾句是諷刺她)而不容於宮中[ 註 3] 。天寶三年(744年)「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離開長安。
后在洛阳 与另两位著名诗人杜甫 、高适 相识,并结为好友。
晚年
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年屆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 邯郸 、临洺 、清漳 等地。十月,抵幽州 。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 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
安史之乱 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756年12月,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 幕僚[ 10] 。永王触怒唐肃宗 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儀 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 一带),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參見李璘之亂 )
李白晚年在江南 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 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 (今属安徽省马鞍山 )当县令的李阳冰 。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唐憲宗元和 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 范传正 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
去世
四川 江油 之李白纪念馆
《新唐书》记载,唐代宗 繼位後以左拾遺 召李白,但李白當時已去世。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是病死的[ 11] ;皮日休 在詩作中记载,李白是患“腐胁疾”而死的[ 12] 。
《旧唐书》則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 ,醉死于宣城 。中國民間有「太白撈月」的傳說:李白在舟中賞月,飲酒大醉,想要跳下船至水裡撈月而溺死[ 13] [ 14] [ 15] ;在民間的求籤 活動中亦有「太白撈月」一籤文,乃是下下籤[ 16] 。
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大量的诗歌,绝大多数已散佚[ 17] ,流传至今的只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許多题材都有名作出现,而且因為際遇的不同,每個時期的詩風都有所不同。
詩歌
李白在所有詩歌體裁都有千古絕唱。李白钟好古体诗 ,擅长七言歌行 、五言古詩 、乐府诗 [ 18] 、五七言绝句 和五言律詩 。
沈歸愚曰:「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波浪自湧,白雲從空,隨風便滅,此殆天授,非人所及。」代表作有:《春思》、《俠客行》、《古朗月行》、《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日醉起言志》、《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望鸚鵡洲懷禰衡》、《贈何七判官昌浩》、《月下獨酌》四首、《古風》五十九首、《擬古》十二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把酒問月》、《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夢游天姥吟留別》、《金陵酒肆留別》、《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江上吟》、《扶風豪士歌》、《梁園吟》、《鳴皋歌送岑徵君》、《南陵別兒童入京》、《金陵西樓月下吟》、《三五七言》。
胡應麟 《詩藪》評:「樂府則太白擅其古今。」代表作有:《關山月》、《子夜吳歌》四首、《長干行》、《妾薄命》、《遠別離》、《蜀道難 》、《將進酒 》、《長相思 》二首、《行路難》三首、《梁父吟 》、《烏夜啼 》、《烏棲曲》、《襄陽歌》、《上留田》、《戰城南》、《飲馬長城窟行 》。
李攀龍 《唐詩選》評:「太白五七言絕句 ,實唐三百年一人。」胡元瑞 評:「太白五言如靜夜思、玉階怨等,妙絕古今。」沈德潛 《唐詩別裁》評:「七言絕句 ,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絃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代表作有:
五言:《靜夜思 》、《玉階怨》、《怨情》、《獨坐敬亭山》、《秋浦歌》十七首、《送陸判官往琵琶峽》、《自遣》、《勞勞亭》、《哭宣城善釀紀叟》、《重憶賀監》、《夜宿山寺》。
七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早發白帝城 》、《峨眉山月歌》、《長門怨》二首、《望廬山瀑布》其二、《春夜洛城聞笛》、《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贈汪倫》、《望天門山》、《清平調》三首、《橫江詞》六首、《山中問答》、《客中作》、《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中吹笛》、《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山中與幽人對酌》。
明 姚鼐 評:「盛唐人,蟬也。太白則仙也,於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曠遠奇異之思,此獨成一境者。」李白的七言律詩 寫得較少,只有十餘首,但也有流芳百世的名作,如《登金陵鳳凰臺 》。代表作有:
五言:《太原早秋》、《贈孟浩然 》、《渡荊門送別》、《聽蜀僧濬彈琴》、《送友人》、《夜泊牛渚懷古》、《塞下曲》六首、《宮中行樂詞》十首(今存八首,序亦亡佚)、《謝公亭》、《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送友人入蜀》、《訪戴天道士不遇》、《金陵 》三首、《過崔八丈水亭》、《贈錢徵君少陽》。
七言:《登金陵鳳凰台》、《鸚鵡洲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別中都明府兄》、《別匡山》。
王國維 《人間詞話 》評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唐代尚未普及的詞 ,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 人黄昇 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憶秦娥 》与《菩薩蠻 》。也有少数人怀疑不是李白所作。
辭賦
魏顥 《李翰林集序》:白入翰林,名動京師,《大鵬賦 》時家藏一本。
代表作有:《大鵬賦》、《明堂賦》、《大獵賦》、《劍閣賦》、《擬恨賦》、《惜餘春賦》、《愁陽春賦》、《悲清秋賦》。
散文
代表作有:《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代表作有:《與韓荊州書 》
書法
李白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上陽臺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其縱28.5公分、橫38.1公分。行草書5行,共25字。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见,与高适等结伴同游济源 王屋山 ,登临王屋山华盖峰南麓的阳台宫后,写下此帖。細品此帖,筆法超放,如游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入矩、飛舞自得。與其瀟灑奔放、豪邁俊逸之人品詩風相為表裡,堪稱稀世珍寶。
現帖引首被乾隆帝 用楷書題了「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 則用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後紙有宋徽宗,元代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和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上陽臺帖》。釋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風格
春夜宴桃李園图,取材于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清代画家冷枚 绘,现藏于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
李白詩風浪漫,包羅萬象,繼承陳子昂 提倡的詩歌革命,反對南齊 、蕭梁 以來的形式主義,把南朝以來柔弱華靡的文風,一掃而空。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唐詩都得到創造性發展。
李詩富個性,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內容表現出蔑視庸俗,反抗和不媚權貴的叛逆精神,歌頌遊俠 和仙道 ,被譽為「詩俠」、「詩仙」,後世亦以詩仙李白稱之。
李詩想像豐富,結構奇特,極度誇張,比喻生動,並運用大量神話傳說。
李詩歌唱雄偉壯麗的自然,善於描寫和歌詠山河,氣勢豪邁而奔放,不屑於細微的雕琢與對偶的安排,而用大刀闊斧、變幻莫測的手法與線條,塗寫心目中的印象和感情,創造藝術的鮮明形象,雄放無比的風格。
李白擅用樂府 民歌的語言,很少雕飾,自然率真。樂府精神和民歌語言的運用,達到了極其成熟和解放的階段。
評價及地位
李白詩歌取材廣闊,想像豐富,豪邁奔放,為唐詩冠冕。後世詩人如宋代的蘇軾 、陸游 、辛棄疾 、明代的高啟 、清代的龔自珍 等均深受李白詩歌的影響。
唐
唐代詩人皮日休 認為李白文字磊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他的作品時「神馳八極」、「心懷四溟」,一般人寫不出來。[ 19] 李陽冰 對此認為李白非聖賢之書不讀,所以他的文字優美地像天上神仙講出來的話,在近千年來只有李白可以如此。[ 20]
賀知章 讚嘆李白是“天上謫仙人”(從天界被貶到凡間的仙人)。杜甫 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可以“驚風雨”、“泣鬼神”[ 21] ,且無敵於世、卓然不群。[ 22]
贞元 十年(794),元稹 作《代曲江老人百韵》,诗中有“李杜诗篇敌”之句。元稹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并尊李、杜者。[ 23] 不過元稹仍認為杜甫之詩較李白佳,因此被視為“李杜优劣论”之始祖。[ 24] 但韓愈 對此不以为然,認為二人都很偉大[ 25] 。韓愈也曾感嘆“少陵無人謫仙死”。[ 26]
白居易 有《李白墓 》詩,憑弔李白“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27] 但在《與元九書 》則對李、杜有均有批評:“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娄》、《石壕》诸章,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宋
朱熹 《朱子語類 》卷一百四十:「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於法度之中,蓋聖於詩者也。 」
曾鞏 《代人祭李白文》:「子之文章,傑力人上。地辟天開,雲蒸雨降。播產萬物,瑋麗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又如長河,浩浩奔放。萬里一瀉,末勢尤壯 。大騁闕辭,至於如此。意氣飄然,發揚儔偉。」
蘇軾 《戲徐凝瀑布詩》:「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黃庭堅 :「太白歌詩,超越六代,與漢、魏樂府爭衡 。 」
蘇轍 在《詩病五事》中認為李白的詩:「 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 」
王安石 編《四家詩集》時將李白殿後[ 28] ,說李白詩歌「不知變也」。[ 29] 對此,張戒 《歲寒堂詩話》為李白辯護:「王介甫雲:白詩多婦人,識見污下。介甫之論過矣。孔子刪詩三百,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識見污下耶」。
金
元好問 《論詩絕句三十首》其十五:「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明
宋濂 《答章秀才論詩書》:「李太白宗風(國風 )騷(離騷 )及建安七子 ,其格極高,其變化若神龍之不可羈。」
楊慎 :「太白為古今詩聖。」
王世貞 《藝苑卮言 》:「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聖矣。」、「太白五言冠絕古今。」
清
方植之 :「太白當希其發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瑤臺降闕,有非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
影響
梁楷 太白行吟图 (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
文學
美國詩人查爾斯·萊特 的詩歌《Portrait of the Artist with Li Po 》。
美國詩人詹姆斯·萊特 的詩集《The Branch Will Not Break 》受到李白影響。
美國小說家約翰·史坦貝克 於小說《Cannery Row 》用李白的詩歌為小說作結束。
香港小說家金庸 受李白詩作《俠客行》影響,著有武俠小說《俠客行 》,後改編為電影。
繪畫
漫畫
音樂
奧地利 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 根據《中國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詩歌(德語譯本),譜寫成大型聲樂交響曲《大地之歌 》。
流行歌手李榮浩 創作流行歌曲《李白》,成為其代表作。
香港 重金屬樂隊慘慘豬 的歌曲《將進酒》,其中歌詞即改編自李白同名詩歌。
天文
纪念
2011年2月28日Google 在中国的网站首页放置塗鸦 纪念李白生日[ 34] 。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 」,聯合國 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傳說
传说李白的母亲怀孕前,梦到太白金星钻进自己的肚子里面,不久后怀上了李白,因此将李白命名为白,字太白。
據宋代祝穆 《方輿勝覽 》載,傳說李白在象耳山 中讀書時未有成績就想放棄,渡過一溪,見到一名老婦磨鐵杵,就問她磨來做甚麼,老婦回答說要磨成針。於是李白悟到學習像把鐵杵磨成針那樣有恆心,於是回去努力讀書。[ 35]
民間盛傳李白醉酒時在「水裏撈月 」,因而溺死 [ 36] ,由於這個傳說,而尊奉他為海神水仙王之一,認為文豪李白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員、漁民及水上貿易商旅。
小说《警世通言 》、《今古奇观 》、《隋唐演义 》中,将《新唐书·李白传》中的记载“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扩写成详细的故事。说李白於并州 游玩時,見到一輛囚車 經過,一問官吏之下得知乃是尚未出名、稍晚聲威大震的郭子儀 ,時為校尉 ,隸屬名將哥舒翰 麾下。因出火計欲破賊,不巧因風勢逆吹,反燒到自軍軍餉,遂而獲罪待刑。李白見之,立即保釋 郭子儀 ,為唐朝留下了一個中興名將。后来郭子儀 为報恩於李白獲罪後力保李白免死,李白後得到赦免。
家族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 尉。
情人
長女:平陽,許氏所生,出嫁後死。
長子:伯禽 ,許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後(貞元 八年)去世[ 39] 。
次子:天然(小名頗黎),李白在東魯時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終。
學術考證
馮承鈞 於《唐代華化蕃胡考》中,根據李白生於碎葉城,家族曾於條支生活等記載,認為他是胡人[ 40] 。陈寅恪 则认为李白之父为西域胡人 [ 41] 。胡懷琛 在中《李太白的國籍問題》認為李白為突厥化的漢人。
郭沫若 反對陳寅恪說,認為李白為漢人[ 42] [ 43] 。
文獻
诗文集及注解
李白生前並未為自己編修文集,臨終前,李白將詩文稿交予族叔李陽冰 ,李白沒後,李陽冰為李白整理編成《草堂集》,並為其作序,《草堂集》今已亡佚。後世李白詩文集皆後人重新收集所得。
中國有許多文人為李白的作品評論、註釋。節錄如下:
南宋杨齐贤 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只注诗。
元代萧士赟 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只注诗。
明代胡震亨 的《李诗通》二十一卷,只注诗。
清代王琦 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诗文合注,是當時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備的注本,亦是現今最通行的李白詩文集版本。
現代詹鍈 校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
現代瞿蛻園 、朱金城 校注《李白集校注》
現代郁賢皓 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
其他收有李白詩文的文集:
李太白文集(四庫 收錄)
李太白集分類補註(四庫收錄)
李太白集注(四庫收錄)
全唐文 (卷347-350)
全唐詩 (卷161-185)
全唐五代詞 (卷1)
生平傳記
中國也有許多文人為李白立傳。節錄如下:
李白自述,如《赠张相镐》诗、《为宋中丞自荐表》、《与韩荆州 书》。
李阳冰 《草堂集序》(作于李白死之宝应元年,即762年)。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李白临终前将诗文稿托付给李阳冰,其文可信度极高。
范传正 《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范传正是李白墓所在地的地方长官,曾与李白的两个孙女交谈,并见到李白之子的手迹,其文可信度也相当高。
魏颢 《李翰林集序》(作于上元二年即761年)。
刘全白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墓碣记》。
新、旧唐书中的李白本传不是第一手资料,基本为根据以上诸文撰写,且有错误,在李白研究中的权威性较低。其他各种研究所依据的史料也不外乎以上几种。
《旧唐书·李白传》“在叙述李白籍贯家世以及主要经历等关键问题上都有错误和严重失实”,历代都有学者指出,今人郁贤皓著有《〈旧唐书·李白传〉订误》一文进行了完整总结。新唐书改正了旧唐书中的一些错误,但也因袭了一些错误。
注释
参考资料
参照
^
中國華文教育網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6-03-04.
^ 《新唐書·李白傳》:「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
^ 李白《爲宋中丞自薦表》
^ 魏颢《李翰林集序》
^ 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 李白《上安州裴长吏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 》卷四
^ 王讜 :《唐語林》
^ 曾巩在其《李白诗集后序》中强调李白晚年从永王璘一事是被逼的:“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苏轼 在《李太白碑阴记》中也说:“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迫胁。不然,璘之狂肆寝陋,虽庸人知其必败也。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璘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辩”。《朱子全书》说:“李白见永王璘反,便从更之,文人之没头脑乃尔...李白诗中说王说霸,当时人必谓其果有智略,不知其莽荡,立见疏脱”。
^ 李阳冰《草堂集序》:“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 《李翰林诗》:“竟遭腐胁疾,醉魂归八极。”
^ 王定保 《唐摭言》说:“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 辛文房 《唐才子传》说:“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 北宋梅堯臣 《采石月赠郭功甫》说:“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 存档副本 . [2013-04-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13).
^ 李陽冰 <唐李翰林草堂集序>: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它人焉。
^ 明代 胡应麟 《诗薮》:“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
^ 皮日休 《劉棗強碑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則有李太白。」
^ 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不讀非聖之書,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千載獨步,惟公一人。」
^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號爾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新编《唐代文学史》。第十三章《元稹》。“现存唐人文献中并尊李杜的第一人”。
^ 《唐故工部员外杜君墓系铭并序》:“诗人已来,未有如杜子美者。时山东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奋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篱,况壶奥乎?”
^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元稹作李杜优劣论,先杜而后李,韩退之不以为然,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为微之发也”。
^ 《石鼓歌》
^ 白居易 《李白墓》:「采石江邊李白墳,遶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 王鞏 《聞見近錄》說:「 黃魯直嘗問王荊公:世謂《四家詩選》,丞相以歐、韓高於李太白耶?荊公曰:不然。陳和叔嘗問四家之詩,乘問筌示和叔,時書史適先持杜集來,而和叔遂以其所送先後編集,初無高下也。李、杜自昔齊名者也。何可下也。魯直歸,問和叔,和叔與荊公之說同」。
^ 《詩人玉屑》卷十四引《遁齋閒覽》記載
:「或問王荊公雲:公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於此而已,不知變也。至於甫,則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
^ this is Li Po laughing underground.
^ "Shakespeare, and Li Po , and Yeats, and 2-Eli -" "What's the use trying to be like them?"
^ "one sort of poetry" that "was full of beauty and longing; it exhaled, enervated and helpless, like Li Po," with other kinds of poems, that were "threats and vows."
^ Li Po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NASA. [3 July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17).
^ Bai's Birthday
^ 《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 北宋梅堯臣 《采石月下赠功甫》说:“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 《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有云:娇女字平阳 ,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 ,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 范傳正 《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伯禽,以貞元八年不祿而卒
^ 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發表於《東方雜誌》27卷17號,收入《馮承鈞西北史地論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 陈寅恪 曾论证说:李白西域胡人“绝无疑义”,“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 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本为西域 胡人,绝无疑义矣”;“其父之所以名客者,始由西域之人其姓名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为名”;李白之父所以自西域迁蜀,盖因“六朝隋唐时代蜀汉亦为西胡兴贾区域”,且“至入中国方改李姓也”。
^ 郭沫若 . 李白与杜甫.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1-11. CSBN 10019·1866 . NLC 001217594 .
^ 郑畅. 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04): 86–91+114. ISSN 1006-0766 . CNKI SCDZ198104012 . NSSD 1002419870 .
其他
研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