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4′27″N 114°15′35″E / 36.240760050508°N 114.25961494446°E / 36.240760050508; 114.25961494446
曹操高陵,又称安阳高陵、魏高陵、西高穴2号墓,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之陵墓。曹操陵墓之所在位置近兩千年來一直是個謎團,直至2009年12月27日經由河南省文物局宣佈,在曹操高陵考古确认,其地址位于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獲得中國国家文物局认定曹操墓[1]。2010年2月4日,曹操高陵被增补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
曹操在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公元220年3月15日)卒于洛阳,享年66岁。
根据曹操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的《终令》[3]以及他临死前《遗令》[4]的要求,最终被安葬在邺城西郊。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曹操高陵曾經多次被盗,至2005年被发现[5],於2008年由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对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09年12月27日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佈曹操高陵在河南獲得考古确認[6]。2010年1月29日,中国国家文物局认定河南安阳东汉大墓墓主为曹操[7]。有涉單位將在曹操高陵原地建造曹操高陵博物馆以进行原地保护,項目亦被纳入安阳市政府工作计划之中[8]。
2023年4月27日,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9]。
该墓坐西朝东,平面呈“甲”字形。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为一座带有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墓葬墓道斜坡长39.5米,宽9.8米,主要由前后室、4个侧室以及墓道构成。墓圹平面上呈现出梯形,东西长18米、东宽22米,西宽19.5米[10]。
墓葬当中出土大量刻铭石牌,有长方形及圭行等,共计59件。其中8件石圭对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 以及“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在追回的被盗文物中有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考古工作者推断其为曹操生前使用的枕头[10]。
墓葬当中发现石壁三块,圭一块。圭璧合一是判断帝王陵墓等级级别非常重要的标准,因為圭是在皇帝墓葬中才會出现[11]。此外,在陵墓的挖掘过程中还出土3具骨架,经過鉴定,一具为男性,约为60多岁,身高150至160厘米,另外两具为女性,部分文章中称其死亡年龄分别为20余岁和40-50余岁,由此引发质疑[12][13]。一篇载于《东方早报》的文章指出,可能是因骨骼保存情况不佳而难以给出这具较年长女性骨架的具体年龄[14]。有文章指出,因可以较准确推定出死亡年龄的耻骨联合面未发现,不能对较年长女性的年龄给出精确结论。现有结果根据不同测定方法,得出其死亡年龄的结论差异较大,从40余岁至60-70岁之间不等[13]。此墓被盜過,且曹操頭骨有遭刀刃砍過痕跡。
1. 墓葬男主人之年龄与曹操卒年相吻合。 2. 墓葬男主人之身高與曹操本人相吻合。 3. 墓葬出土的文物以及画像石等具有典型的汉魏特征。 4. 1998年在西高穴村西北部,距离该墓葬约800米的地方出土一块魯潛墓誌(后赵建武年间驸马都尉)上,明确记载距离魏武帝陵西北角43步[11]。
赵建武十一年,大歳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歩。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歩。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歩。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歩。上党解建、字子奉。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5. 墓葬规格比较高,并且出土有只有在皇帝墓当中才出现的圭。墓当出土的铭牌以及石枕上有“魏武王”字样。根据史料,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谥其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文物上的“魏武王”完全符合其卒时之称谓[11]。 6. 该墓葬与曹操《遗令》当中提倡的薄葬相符,墓葬规模虽然大,惟未见壁画等等,反而僅出土兵器及石枕等基本物品。《遗令》记载“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而西高穴所处的位置正是古代邺城的西面[11]。
|access-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