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第二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及察哈爾,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二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1937年
中國戰區首次劃分是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與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
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政府颁发大本营关于国军战争指导方案,成立第二战区,阎锡山为司令长官。10月13日黃紹竑为副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山西省、察哈爾省及綏遠省。战区参谋长朱绶光,军法总监张培梅,参谋处处长楚溪春,副官长冯鹏翥。「并由本區司令長官分達該區各集團軍各司令」[1]。
- 第6集團軍:杨爱源 副总司令孙楚
- 33A 孙楚兼 S3B 章拯宇 S8B 孟宪吉 73D 刘奉滨
- 34A 杨澄源 196B 姜玉贞 202B 宋鑫堂 71D 郭宗汾
- N2D 金宪章( 1936.3 宋哲元派金宪章为卧底,1936年12月反正,改为新编第2师)
- 宪兵团
- 第7集團軍:傅作義 参谋长陈秉谦 副总司令刘汝明 前敌总指挥汤恩伯
- 35A 傅作义兼 211B 孙兰峰 218B 董其武 202B 田树梅
- 61A 李服膺 ( 守天镇) 101D 李俊功 S200B 刘𩡝馥 400团(李生润)
- K1A 赵承绶 K1D 彭毓斌 K2D 孙长胜
- K6A 门炳岳(中央军)
- 72D 陈长捷 辖208B 吕瑞英 217B 梁春溥
- S7B 马延守
- 13A 汤恩伯 4D 王万龄 89D 王仲廉
- 68A 刘汝明 143D 刘汝明兼 S40B 高子明
- 94D 朱怀冰
- N5B 安华亭
- N2B 石玉山
- N6B 王子修
- 預備軍 阎锡山
- 209B 段树华
- 第18集團軍(朱德)
- 第十四集团军:1937年9月10日由第三军和第八十三、第八十五师编成。10月2日从河北驰援参加忻口会战,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在中央地带正面防御。11月2日娘子关告急,退至晋南,为第二战区南路军、卫立煌为南路军前敌总指挥。
- 第十四军团1937年9月以冯钦哉第二十七路军编成。10月初石家庄沦陷后即退至山西娘子关。
自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该战区进行了太原会战,中方参战部队有第二、第六、第七、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二等6个集团军(共15个军、42个师、11个旅),约30万人,历经平型关战斗、忻口防御战和正太线防御战等战斗,消灭敌军2万余人。
1938年
1938年,增援日軍迅速於華北取得優勢,並在佔領上海後,切斷中國軍隊之華北運輸線。為此,同年1月發表的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當中,將第二戰區的區域略作更動,變成以山西及陝西北部為主,其戰鬥序列為
- 司令長官:閻錫山
- 作戰地區:山西
- 共轄27個步兵師,3步兵旅,3騎兵師;不含特種部隊。
- 敵後戰場建制第七游擊縱隊、陝東河防游擊縱隊、河北民軍等[2]:409-410。
1938年2月,日军进犯晋西, 205旅旅长赵锡章、团长刘崇一阵亡,军法执行监张培梅要追责处死王靖国,阎不同意,张培梅遂服毒自杀。
1938年春,准备反攻太原,因日军增援而取消,此时部队序列如下:
- 卫立煌任南路军前敌总司令,辖14、93、15、19军;
- 傅作义任北路前敌总司令,辖35军、新2师、骑2军、18集团军;
- 长官部直辖66、71师,33、34军等。
第三十三军团:1938年6月以第十四、第九十三军编成。
- 军团长李默庵,参谋长刘嘉树
- 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1937年9月7日李默庵/1938年6月陈铁
- 第八十五师:1938年3月调隶第九十三军。师长陈铁/1938年6月陈鸿远
- 第十师:师长李默庵/1937年9月彭杰如
- 第九十三军:1938年3月以第八十三、第九十四师合编而成。刘戡任军长,朱怀冰任副军长。5月因第九十四师在豫北不能归属该军,乃取消朱怀冰副军长职。6月另以第九十四师等部编成第九十七军。第九十三军只辖第八十三师和独立第五旅。
第三十五军团:1938年7月以第三军编成,曾万钟任军团长。
1938年12月, 二战区撤往陕西宜川秋林镇。辖4个集团军,7个军、24个师、13个独立旅、5个炮兵团,骑兵、工兵和技术兵团各1个团。
1938年,全省划分为4个“山西省第某游击战区行署”。
1938年12月傅作义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脱离晋军。
1939年
兵力:辖4个集团军,5个军和骑兵军。32步兵師、14步兵旅、5騎兵師、3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或地方部隊在外
1939年5月,刘绍庭任兵站总监。
1940年
1940年整编为4个集团军、8个军、24个师、6个游击纵队、2个独立旅、5个炮兵团、2个工兵团、1个骑兵团、1个狙击总队。
1942年
阎锡山提出“晋西大保卫战”,成立7个国民兵督导员纵队(挺进纵队)及甲、乙、丙三种据点。1942年整编为3个集团军,8个军、18个师、2个政卫师、1个独立旅、4个国民兵团督导员纵队(后为7个纵队)、13个据点守备队、5个炮兵团、3个工兵团、1个机枪团。
1944年
1945年(受降區)
第二戰區:陝西
日軍戰俘集結:曲陽
1946年
1946年初,阎锡山对晋军进行整编,由原来4个集团军、8个军、24个师整编为3个集团军、5个军、15个师,另有直属及特种部队。
-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 王靖国 副总司令 刘奉滨
- 第六十一军 军长 王靖国
- 第66师 师长 娄福生
- 第69师 师长 周建祉
- 第72师 师长 艾子谦
-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 赵承绶 副总司令 于镇河
- 第十九军 军长 杨爱源
- 第68师 师长 许鸿林
- 暂编第37师 师长 雷仰温
- 暂编第40师 师长 王乾元
- 第三十三军 军长 赵承绶
- 第71师 师长 沈瑞
- 暂编第38师 师长 韩步洲
- 暂编第46师 师长 陈震东
- 第8集团军 总司令 孙楚 副总司令 楚溪春
- 第三十四军 军长 孙楚
- 第73师 师长 高倬之
- 暂编第44师 师长 卫玉崑
- 暂编第45师 师长 赵恭
- 第四十三军 军长楚溪春
- 第70师 师长 刘效曾
- 暂编第39师 师长 贾宗宣
- 暂编第49师 师长 赵世玲
- 第8总队 总队长 赵瑞
- 第9总队 总队长 荆宣
- 炮兵指挥处 指挥 高斌
- 工程兵 司令 程继宗
- 特务团
- 机枪团
- 机甲队
撤销
1947年3月,撤销第二战区,由太原綏靖公署负其责。3个集团军,12个军、36个师、5个炮兵团,机炮、辎重和示范各1个团、2个工兵团。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 书籍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張明金、劉立勤 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