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船长》(義大利語:Io capitano,香港译《尋找彼岸的少年》,台湾译《少年的漂浪旅程》)是2023年上映的剧情片,由意大利、法国及比利时三国联合制作,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执导,加洛尼与马西莫·高迪索(義大利語:Massimo Gaudioso)和马西莫·切切里尼(英语:Massimo Ceccherini)共同编剧[3]。电影于2023年9月6日在第80屆威尼斯影展首映,入选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銀獅獎和馬切洛·馬斯楚安尼獎[4]。同年9月7日,电影在意大利上映,由01 Distribution发行。
电影获第81届金球奖最佳外語片提名,获意大利选送参加(英语:List of Italian submissions for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国际影片奖的角逐[5],入选12月份公布的15部电影長名单[6],並順利進入2024年1月公布的最後決選名單。[7]
电影讲述两名塞内加尔移民塞杜(賽杜薩爾 飾)和表哥穆薩(穆斯塔法法爾 飾)為了追尋夢想,計畫從达喀尔出發前往欧洲[3];但他們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重重困難,包含致命的沙漠,利比亞惡名昭彰的拘留所,以及無情吞噬一切的茫茫大海......
电影以导演马提欧·加洛尼的原创故事为蓝本,由加洛尼、马西莫·高迪索(義大利語:Massimo Gaudioso)、马西莫·切切里尼(英语:Massimo Ceccherini)及安德里亚·塔利亚费里四人共同编剧[8],故事则取材自四名移民欧洲的非洲人(英语:African immigration to Europe)[9]。
电影由Archimede、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Tarantula、百代電影公司及Logical Content Ventures领衔制作,RTBF、VOO(英语:VOO)-BE TV、Proximus Group(英语:Proximus Group)和Shelter Prod联合制作,意大利文化部(英语:Ministry of Culture (Italy))、瓦隆-布鲁塞尔联邦电影与视听中心(Film and Audiovisual Centre of the Wallonia-Brussels Federation)、taxshetler.be、ING,以及比利时联邦政府合理避税政策支持,Canal+、Ciné+(英语:Ciné+)和Wallimage(瓦伦西亚)参与制作[10][11]。制片成本为1120万欧元[12]。
选角导演亨利-迪迪埃·恩吉卡姆(Henri-Didier Njikam)面向非洲大陆展开选角工作,最终从达喀尔找到17岁的赛杜·萨尔(英语:Seydou Sarr)和18岁的穆斯塔法·法尔[13]。主体拍摄在塞内加尔达喀尔、摩洛哥及意大利进行,历时13个星期[3][14]。
电影入选第80屆威尼斯影展主竞赛单元[15],2023年9月6日在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礼[1],期间获得全场观众起立鼓掌13分钟[16]。海外发行工作由百代国际负责。电影于2023年9月7日在意大利院线首映,由01 Distribution发行[8]。电影特别放映会于2023年9月14日在梵蒂冈聖瑪爾大之家举行,导演加洛尼携一众主创出席,教宗方濟各到场观看[17][18]。
根据評論匯總网站爛番茄汇总的13篇评论文章,100%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打分为7.9分(满分10分)[19]。在Metacritic上,6位影評人共給予了82分的分數(滿分100分),這部電影獲得了「一致好評」。[20]
《綜藝》盖·洛奇(Guy Lodge)认为,相较于其他讲述移民欧洲的非洲人的作品,《我是船长》“不仅是一个背景,而且还是一个近乎神话般的目标”。他表示,事实证明,相较于马洛尼过往的作品,本片“更加扎实”,虽然有些戏份出现了“西方美学和叙事本能”,但在演员赛杜·萨尔(Seydou Sarr)演技加持下,观众“很难不陷入影片巨大的情感空间”[21]。《荷里活報道》的莱丝莉·费尔佩林(Leslie Felperin)认为电影尽管存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景”,但“始终把焦点放在人类身上”,体现出“日常生活世界与精神维度之间的紧张关系,而这种模糊的性质是西非电影的普遍特征”,事实上“加洛尼在乎如何让我们思考到电影的最后一刻”[22]。Deadline Hollywood记者达蒙·怀斯(Damon Wise)认为电影采用的摄影技术“无可挑剔”,摄影师保罗·卡内拉(英语:Paolo Carnera)传达“令人惊讶且引人入胜的临场效果”,又称电影“最大的优点”是演员阵容,认为一众演员让这部电影“在其大胆旅程的每个阶段都保持真实”[23]。
意大利电影杂志《场记板(英语:Ciak)》影评人马蒂亚·帕斯奎尼(Mattia Pasquini)给电影打出4/5星的评价,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因素是“知性和真诚的设计”,当中导演马罗尼“选择限制自己的作者身份”。马蒂亚认为,电影虽然在某些场景中回避了一些“可以有的戏剧元素”,改为呈现“机械”式的叙事,但最终结果是由“合法且不加批判的选择构成的,这使得影片在意识形态上无懈可击”[24]。《每日事实报(英语:Il Fatto Quotidiano)》的达维德·图里尼(Davide Turrini)认为电影“在结构上直接参考是《奥德赛》”,“脆弱、柔软得纯真的两个主角无法成为一个团结的群体”[25]。《晚邮报》的保罗·梅雷盖蒂(Paolo Mereghetti)电影能够“始终保持在主角的高度,认同他们的目光,避免任何说教态度,通过幻想和寓言的力量来塑造悲剧”[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