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田謹二(しまだ きんじ、1901年(明治34年)3月20日 - 1993年(平成5年)4月20日)是日本的比較文學者、英美文學者。
1901年,島田謹二出生於東京。後就讀千櫻小學校、私立京華中學校,於京華中學校時,同校前輩有小說家石川淳、後輩有日後的《萬葉集》學者犬養孝。並熱中於日本帝國海軍的研究,撰寫文章投稿到《海軍年鑑》等刊物。後因為數學與視力之故,放棄從軍。[1] 1919年,島田謹二進入東京外國語學校,而與前嶋信次、山內義雄、堀大司等日後的學者有所交流。此時期島田謹二開始以「市河十九」作為筆名發表翻譯作品。1920年起,也結識西條八十、日夏耿之介等詩人。[2]從東京外國語學校開始,開啟了島田謹二的文學生涯。 東京外國語學校畢業後,島田短暫於米澤高等工業學校以及仙台第二中學校任教。1925年,島田謹二進入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英國文學科,師承土居光知、岡崎義惠以及太田正雄(木下杢太郎)。1928年,自東北帝國大學畢業。[3]
1929年,島田謹二在土居光知的推薦下,來到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任教,擔任講師。1940年起,兼任臺北高等學校教授。兩份工作直至1944年12月,島田謹二配派任至香港,任職於香港大學圖書館為止。跟島田謹二同時任教於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有矢野峰人、工藤好美、神田喜一郎,學生則有新垣宏一、中村忠行和黃得時。[4]而臺北高校的同事有京華中學校的後輩犬養孝,學生方面,有移川丈兒、矢野徹(矢野峰人之子)、神田孝夫(神田喜一郎之子)等人。 1933年,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文科的西川滿,在山內義雄的介紹下,結識了島田謹二,開始了兩人一生的情誼。1938年,西川滿的日孝山房,出版島田謹二的譯詩集《のつて・ゔえねちあな》。島田謹二也在西川滿編輯的雜誌《媽祖》、《愛書》、《文藝台灣》等刊物上刊載作品。 而1936年,刊載於《臺大文學》一卷五號的〈南島文學誌〉揭示了島田謹二自身研究的關注,從比較文學擴及到日本外地文學。〈南島文學誌〉論及台灣的歌誌《あらたま》、北原白秋《台灣歌謠》以及矢野峰人的詩集《墳墓》,而此後開始在《台灣時報》、《台灣教育》、《臺大文學》等刊物,發表台灣文學相關的論著,作為其「外地文學」的基礎。[5]島田謹二認為:
臺灣的文學作為日本文學的一翼,其外地文學──特別作為南方外地文學來前進才有其意義。和內地風土、人和社會都不同的地方──那裡必然會產生和內地不同而有其特色的文學。表現其特異的文學名之為外地文學。 ──島田謹二〈臺灣的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葉笛譯)[6]
而在外地文學中,島田謹二提出了「異國情調」、「寫實主義」與「鄉愁」三個重要的課題。[7]然而雖然島田在1940年代陸續完成相關著作,不過要等到島田逝世後兩年的1995年,《華麗島文学志 : 日本詩人の台湾体験》一書才由明治書院出版。 1944年12月,島田謹二配派至香港大學圖書館擔任圖書管理員,其後因為日本戰敗,短暫收留於赤柱半島集中營。1946年1月遭遣返回到日本。[8]
1946年,島田謹二進入第一高等學校任教。後歷任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授、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比較文學文化課程首任主任、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英文科教授、東洋大學文學部英文科教授等。1980年,獲頒「勲三等旭日中綬賞」,1992年獲選為「文化功勞賞」。隔年4月20日逝世,享壽92歲,頒贈「正四位勲二等瑞寶章」。2002年,島田謹二長女齋藤信子設立「島田謹二學藝賞」用以獎勵比較文學上有成就的年輕研究者。[9]